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果喜报”暗喻高考分数,这样的把戏何时休

(2022-06-29 07:39:16)
标签:

时评

教育

文化

时尚

情感

分类: 教育文化

水果喜报暗喻高考分数,这样的把戏何时休

严循东摘录  2022629

今年盛产优质大果率高达近95%,其中超级大果(超过600克重)有近600颗,还有近30颗顶级果王。”“今年北海驿马村渔业大丰收。收获的帝王蟹蟹王重达715公斤,大青蟹蟹后重达660公斤。650公斤以上的帝王蟹13只,600公斤以上的帝王蟹50只。”……如果单看内容,人们还真以为是大丰收。然而,这不过是一些地方宣传高分考生又玩出的新花样罢了,用芒果、玉米、桃子、螃蟹等暗喻高考成绩的做法层出不穷。

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年年发文,严禁以各种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而且还采取了诸如屏蔽高分考生等做法,学校以及教师被要求签订不发布成绩的相关承诺书,可这些措施依然阻挡不了一些学校、家长自作聪明式的宣传、炫耀。

种种花式宣传,令人眼花缭乱,也是对各级禁令的无视。部分地方教育部门要求学校撤回校方及老师发布的喜报是一种纠错。但是,发出的信息可以撤回,影响却无法消除。长久来看,只要这种宣传冲动在,今天撤下水果喜报宣传,明天或许就又换上了另一种宣传方式。

教育部门为何要三令五申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培养出高分考生、高考状元,当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从考生和家长的角度来说,谁不喜欢考高分、成状元呢?对于公众来说,高分、状元是评价学校最直观的标尺……这都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而问题在于,这种宣传炒作变了味,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一些商家、学校对高考成绩进行炒作,搞的是高考搭台、经济唱戏,背后关注的不是育人,而是利益。由此,形成了唯分数”“唯清北的扭曲教育质量观和教育政绩观,并以此为办学指挥棒。在这种扭曲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对分数的关注取代了对成长的关注,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取代了对全体考生的关注。随着这种观念的层层向下传导,抬高了家长对分数的焦虑和对孩子成长培养的功利化,导致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卷和内耗不断加剧,孩子和家长都苦不堪言。甚至出现高考雇佣兵现象,可谓扭曲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政绩观的极端化呈现。

根本而言,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还是评价机制在发生作用。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从现实来看,禁令再多也很难完全禁绝各类违规宣传炒作。因而,从评价机制入手,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禁止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处,扭转学校、教师的教育质量观、育人观,才能釜底抽薪。同时,进一步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的高考改革,告别唯分数的片面应试评价取向,炒作高分的冲动才将弱化。

炒作高考高分之所以有市场,背后还是短视、功利化的成长观,把分数视作学生成长的全部,视作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实际上,高考没法一考定终身,成绩仅仅代表一次重大考试的表现,影响的只是当下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学习,而无法完全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向,始终保持学习进取的姿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持续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当这些常识真正深入人心,不管是对高分考生还是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或许才能真正降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