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比儒家高明的地方在哪几个方面

(2022-03-27 12:07:18)
标签:

佛学

文化

教育

收藏

历史

分类: 伦理探讨

佛教比儒家高明的地方在哪几个方面

严循东  2022328

近日听秋雨书院,受益良多,深感佛学之奥妙,很是痛快。唯恐修为不够,体悟不深,他日忘却,故留文字助我回味,故有必文。

中国古代的哲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往最高的根子深挖,不求甚解。这一点和古希腊,古印度哲学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完全不同。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先验思维,它不考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毋庸置疑。而作为唯一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文化,为什么比它历史更悠久的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化早已消失,而它却能相较长寿?为什么由印度传入的佛教能中华土壤中生根发芽?特别还是在文化营养充沛的汉文化的背景下,佛教究竟是怎么在诸子百家的手缝中生存,并逐步壮大?这两大问题相关度很高,可以试着从回答后一个问题来窥探前一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跟着从远方归来的余秋雨老师,一解佛学奥妙——佛教较儒学高明的地方在哪里?按照余老师的说法,高明之处有四。

第一,佛教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生命,关注生老病死,而这是任何一人都必须关注的话题。而儒学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做君子。后者并非每一个人都看中,所以佛教能比儒学拥有更大的受众群体,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

第二,佛教引人痛快,它不像我们国家收到中庸之道的影响,讲话比较温和,道理面面俱到,四平八稳,让大家感到温吞不痛快。佛教一上来就告诉大家,众生皆苦,万千世界皆为空。

第三,佛教和儒家不一样,它有戒律。而儒家学说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没有戒律,小人也可以把自己说成君子。这就好比一家单位的围墙,让你一眼就能看到它的面积,知道围墙之外的便不属于它,增加佛教的可信度。

第四,佛教有非常忠贞稳定的团队,你得剃头穿袈裟,你要放弃你的名字,放弃你的家庭,这个团队居然那么多年一直保持着,因为它到处传播:我的宗教全部理想在我的行动上体现。而这一点几乎是和中国亲情伦理的本质相矛盾,挑战了儒家的核心思维。由此引出佛教的另一大麻烦就是,这么大的一个团队,他们不从事生产,不纳税,在国家层面上是没有实质推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几次灭佛的政治原因所在。

尽管佛教在中国遇到了这么大的两个阻力,依然生命力顽强,实属不易。但它回答了人生本质的问题,人面对太多的诱惑,太多的不解,而人只有放弃这些,才能获得真正思想的自由。联想到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为什么不惑比立要多十年,因为惑太多,不惑太难!而面对家庭伦理的挑战,后面佛教慢慢发展了更让人接受的形式,僧侣不再代表菩萨,他们不是牧师,而只是示范者,僧侣们也开始从事生产劳动,慢慢的把佛教的范围和功能缩小。后来像星云大师所提出的人间佛教,不反对家庭,在家里也可以修行,也可成为居士。你甚至难以想象星云大师曾多次主持过婚礼。这让我想到了形式与内容现象和本质这两对矛盾范畴,一种事物要生存,必须要发展,要吐旧纳新,一如中国文化。

说到这,佛教最根本的思路是什么呢?余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缘起性空,这也是一流学者共同给出的答案。缘起的意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缘,一切都是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所以它本质上是空的。我们讲空的时候,总觉得它是很糟糕的词语,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则不然,海阔天空,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什么佛门叫空门,就是非常强调空的力量。个人也觉得这正是佛学的广博之处,但这也是佛学最难体悟的部分。

想起了17年听《道德经》的那段日子,一方面畅游道学,内心平静非常,但另一方面又担心,长久于此会抹杀力争上游的动力,后面便停歇了。我想这也是大多数正是处于而立之年的人对佛、道又尊又怕的原因之一吧。做不到大悟是现阶段的共性,而对尘世间尚有各种追求期待,这又何尝不是好事。那如何把两者结合呢?终究还是得回到上去,这也是回到尘土的佛学更生机焕发的奥秘所在。而立之年的你在职场,要看得破竞争,看得淡荣誉,同时又要顶得住压力,打得了胜仗。这方面,一些西方思维可以起到很好的中和作用。比如前期浸泡的心理学中,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皮亚杰所说的同化顺应都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提供了实操工具。其实除了互补,中西文化也有不少相容共通的地方,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集体潜意识和鲁迅的国民性,是一脉相承的。此刻一种欣喜袭上心头,心理学于我,貌似是一件中西结合的好器。

回到佛教的根本——缘起性空,余秋雨老师给的建议是:对物质形象,不要看得太重。如果锱铢必较起来,为什么是不要看得太重,而不是不要看重。个人斗胆揣度,这源于做俗人的乐趣,也是度的精妙。

最后,分享一张四川色拉佛学寺的照片作为结尾,让视觉感观告诉我们一种文化应如何生根发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