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的境界有三层,你在第几层?

(2022-02-17 07:31:50)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佛学

收藏

分类: 伦理探讨

做人的境界有三层,你在第几层?

严循东  2022217

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有贫富之分,有美丑之分,但最重要的分别在于境界高下之分。有的人看似有钱有权,威风凛凛,但他不一定是个境界高的人;有的人外表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但他也不一定是个境界低的人。

境界与财富、权势无关,想要达到高的境界,唯有依靠做人的品格和毕生的修为。

孔子把做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做人道理的人,不如喜欢这些道理的人,喜欢这些道理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第一层:懂得做人道理的人

学习做人的道理,胜过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专业知识掌握得多牢固,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那么他的结局必定是失败的。

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去钻研,去探究。很多经典名著,都会告诉我们一些,比如《论语》,这真的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你读完一遍以后,整个人都会变得不一样,因为认识和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提升。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能胸襟坦白,毫无私欲,所以能坦荡荡,小人私心太重,患得患失,所以忧心忡忡。看了这段话,我们都想做君子,而不是小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想着要向他学习,见到不贤的行为,不是讥笑别人,而是先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读到这段话,就知道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别人了......

当然你只是理论上知道,而没有形成心中的信念,那远远不够,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需要不断地实践,磨练,反省,才能缩短。

第二层、喜欢做人道理的人

知道了这些道理很容易,但是真正喜欢这些道理的人,却只有更高一层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老子也说过,人分为三类:上士、中士和下士,他们听到是不同的反应。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上等人听到了做人的道理,努力去实践它;中等人听到了做人的道理,将信将疑,有时候记得,有时候就忘掉了;下等人听到了做人的道理,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做人的道理,会嘲笑呢?因为做人的道理往往是与个人的私利是相反的,比如不争,要求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与人相争,与兄弟不能争财产,与同事不能争权益......有的人听了就好笑啊,说:要我不争,那岂不是便宜都让别人得了,我吃亏?所以他们不喜欢听这些道理。

所以喜欢这些道理的人,是高一个境界的人,他们有着积极向上、且与人为善的心,虽然他们不一定全部都能做到,但是他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只要再多多行善,终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第三层、已经乐在其中的人

可以说到达这一个境界,也就是到达了老子所说的上等人境界。他们勤而行之,并乐在其中

人类所追求的,其实都是快乐,画家画画,演奏家演奏,孩子在沙滩上玩耍,都是因为快乐,但你如果知道真正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付出时,你才掌握了快乐的真谛。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有这么一段日记:我今天做了七个手术,输了两次血,真累啊。可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很幸福。他乐在哪里呢?他乐在享受付出,他乐在自己心中。

真正乐在其中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担任任何角色,都懂得以整个宇宙的利益为重,毫不考虑个人私利,把的大爱常驻心中,他遇风不摇,遇事不迷,名利不贪,用自己的小生命来唤醒生命,创造生命。

他们明白,所有的享受,不过是一些虚妄的情绪与记忆,只有做一些真正利众的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比如孔子,比如佛陀。

做人的三层境界,你在第几层?你想到达第几层?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自助者天助之,你想要到达的境界,上天一定会帮你到达那个境界的,就看你怎么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