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会“双减”精神,正确鉴别培训分类很必要

(2021-11-17 05:44:19)
标签:

时评

教育

文化

财经

育儿

分类: 教育文化

领会双减精神,正确鉴别培训分类很必要

严循东  2021年11月17

7月份双减意见发布后,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几个月的实践下来,出现了一些操作上的争议,焦点在有时候难以分类。语文课是学科类无疑,但书法、国学、阅读也是学科类吗?英语课是学科类,然而英语舞台剧、英语演讲口才、英语科普算不算综合实践活动?边界不厘清,就会导致相关部门执法无据,引发执法争议;也会导致一些培训机构挂羊头卖狗肉,打起擦边球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明确了从严规范、科学严谨、统筹协调三个原则,要求各地建立专家鉴别制度,并突出强调了学科类培训的鉴别依据。这是对分类之争的具体回应,有利于充分提高分类鉴别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新规最大亮点是直接给出了鉴别依据:如果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培训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学科学习内容,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等,就会被判定为学科类。这个标准可操作性很强,有利于培训机构自我研判、自评自查,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也具有较强指导性。

也有网友提出,如果各地解读角度不同,鉴定标准存在差异怎么办?对此,新规明确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分类鉴别工作进行统筹,对地方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跟进指导和纠正等,这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确定不同的培训类型,保证了新规的权威性、严肃性。

双减政策的诞生并非只是针对教育培训行业,背后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整体改革和重大转变。梳理教育部给出的分类鉴别指南,其核心仍然是以孩子的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克服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行为。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深刻领会贯彻中央双减精神要求,积极配合政策走向,通过创新变革找到新生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