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吓一跳”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解释来了

(2021-11-09 06:04:14)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健康

收藏

分类: 科普生活

吓一跳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解释来了

严循东  2021年11月9

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

惊跳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它的产生可以将机体多处肌肉收缩反应紧急调动起来,保护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眼睛与后颈部,也为进一步的防御反应比如躲避、逃跑等做好准备。惊跳反射是一种重要的本能防御行为,但是控制惊跳反射的基本神经环路尚不清楚。

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声音诱发惊跳反射时,位于哺乳动物脑干的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被大量激活。研究人员使用光遗传及化学遗传手段,发现特异性激活神经元可以诱发小鼠出现弹跳表现,颈部及后肢肌肉也能同步记录到肌电活动,这是典型的惊跳反射行为。而特异性抑制神经元则可以抑制小鼠产生惊跳反射,并且不会影响运动协调、步态、感知觉等其他行为。

随后,课题组通过病毒示踪的方式,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耳蜗核的兴奋性投射,并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直接突触联系。他们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在接受耳蜗核的输入后,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最终完成了对颈部及四肢肌肉的控制。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该研究论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