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诺奖得主获奖年龄越来越大?

(2021-10-17 06:07:09)
标签:

时评

教育

文化

it

收藏

分类: 科普生活

为什么诺奖得主获奖年龄越来越大?

严循东  2021年10月17

今年的诺奖得主,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的。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真锅淑郎90岁,哈塞尔曼89

而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阿登·帕塔普蒂安54岁,算是小弟弟;有不少评论都认为,这个年纪能拿诺奖是一种幸运。

近年来诺奖得主给人的印象,七老八十很正常,九十多也不少见。事实上,从1950年代以来,所有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奖年龄都越来越大。

1957年获诺奖的时候,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今天已经不大可能有这样年轻的幸运儿了,但当时可不算另类。维尔纳·海森堡初拿诺奖,只有31岁;他第二年又拿了一次诺奖,共同获奖的是比他小一岁的保罗·狄拉克。

劳伦斯·布拉格利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1915年物理诺奖时,只有25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看看上世纪前半叶那些科学大咖,平均是四十来岁拿诺奖,比如爱因斯坦(42岁)。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排队领奖的人变多了。一百年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千名物理学家,而今天有一百万。早先竞争不太厉害,沉甸甸的果子长满了枝头,等着科学家去摘。而高智商人才涌入科学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充满竞争和进一步细分,成果越发专业化、小众化。候选领奖队伍越来越长,获奖年龄就越来越大。

但是老年人拿奖,不意味着科学是属于年长者的游戏。真锅淑郎90岁拿奖,但他的理论突破也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那时帕塔普蒂安还没出生。

曾有统计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做出代表性贡献的平均年龄是37岁。纵观历史上有名的科学成就,都是科学家们在三十多、四十多岁的年纪就取得了。

一个道理是,做科研太辛苦,需要体力,比如帕塔普蒂安把200多个疑似基因挨个敲除,看细胞还能不能感受压力,敲到第100多个,才找到关键基因。经年累月地耗神,没有年轻人的精力支撑不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