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变暖持续,中国“受害”加剧

(2021-09-02 07:28:05)
标签:

时评

财经

健康

文化

教育

分类: 环境保护

全球变暖持续,中国受害加剧

严循东  202192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1900年以来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过去50年的全球地表气温是过去2000年来最高……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化日益显著,成为影响人类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近日,中国气象局召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媒体访谈会,就未来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1、全球变暖正在加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比较了历史上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状态,认为当前气候系统的很多状态在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都没有出现过。从观测和古气候重建的资料来看,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刻,这一点是明确的。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黄磊说道。

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加速?黄磊认为,从目前的观测记录来看,还不能定论。

他解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通常使用2030年的平均变化来表征气候状态,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去除气候系统年际年代际内部变率的影响,得到更客观、稳定的结论。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给出了过去不同时段全球地表气温的气候态变化。数据显示,最近50年来的温升速率都不超过0.2/10年。即便从最近的20年来看,20112020年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的温度变化是1.0920012010年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的温度变化是0.910年的温升速率不超过0.2因此,目前全球变暖的速率并没有超过0.2/10年的水平,无法得出全球变暖在加速的结论。黄磊强调。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补充,全球升温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历史上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是未来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如何控制。

历史排放已经形成了,是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如果未来不加控制,无限制排放,升温肯定还会存在。宋善允认为,按照现在人类控制排放的力度,全球气温升幅加快的可能性不大。

2中国各区域面临风险不同

当前全球变暖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不会增多?对此,宋善允表示,中国的增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给中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且不同区域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

大气变暖带来了大气运动规模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极端事件、极端灾害增加。宋善允举例,河南“7·20”极端强降水事件很罕见,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持续降水都破了历史纪录。

此外,全球变暖会带来生物和化学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冰川萎缩、冻土消融等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其中青藏高原西部的反应极为敏感。

有一些变化短时间内来看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可持续。生态系统破坏到一定程度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布局、生产生活方式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宋善允说。

就区域而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根据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差异,预测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中国东部(从东北到华南)是未来极端降雨的高危险区,将承受更高的气候风险。中部(从华北到华南以及西北部)是高温热浪的高危险区;华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和西南地区是干旱的高危险地区;西南、华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松嫩平原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高风险区域;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西北绿洲是粮食生产的高风险区域。

巢清尘特别提到,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持续增暖的气候会进一步相互作用,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例如,城市化与极端高温事件复合,将加剧城市热浪的严重性,给城市用电带来巨大挑战。

此外,城市化还会增加城市或下游地区平均降水和强降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径流强度,造成城市内涝。对于沿海城市来说,极端降雨、极端河流量与更频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复合,将加大沿海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巢清尘说。

3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

据悉,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方面有很大改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俞永强介绍,前5次评估报告结果都是直接依赖于数据模式输出结果进行预估,这一次评估报告首次采用多种证据综合评估未来全球地表温度、海温和海平面高度的变化。

既包括以往评估报告都采用的多个全球气候系统或地球系统模式集合预估结果,也融入了新的评估方法,比如利用历史观测的变化趋势对未来集合预估的结果进行约束,还基于第六次评估得到的气候敏感度值进行简单能量平衡气候模式的预估模拟等。俞永强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些新方法的使用,使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更加可靠,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俞永强指出,目前对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有限,所使用的气候系统模式或地球系统模式性能并不完美,例如对云辐射过程的描述存在偏差。因此不同模式预估的增温幅度不完全相同,对降水变化预估的差别更大。而气候系统内部存在年际年代际气候变率,使得近期中期的气候变化预估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模式的空间分辨率有限,还不能很好地预估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未来我们要针对这些不确定性进一步改进模式,提高预估的准确性。俞永强表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