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化网络生态,筑牢未成年人反诈“防火墙”!

(2021-08-03 06:50:15)
标签:

时评

教育

文化

it

情感

分类: 教育文化

净化网络生态,筑牢未成年人反诈防火墙”!

严循东  202183

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文化和教育体育局当天发布《关于近期教育系统三起诈骗案件情况的通报》称,根据《浙南产业集聚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近期四起诈骗案件情况的通报》,涉及我局下属两所学校三起学生被诈事件。

三起学生被诈事件,一起是五年级学生贪图游戏免费赠送的皮肤而被诱骗扫码骗走钱;再一起是五年级学生玩快手软件,为加入福利群而落入骗局损失上万元;还有一起是六年级学生玩手机游戏,被陌生网友拉入抢红包群而落入诈骗陷阱。这三起鲜活的诈骗事例,也为我们敲响了打击治理网络诈骗,普及未成年人反诈防诈知识的警钟。

总结这三起事件,涉事的三名小学生,均是加入了来历不明的QQ群,在免费、高福利、高返利的诱惑下,按照诈骗分子的操作指引,一步一步落入解冻账号要转账付款的圈套,最后被骗去数千元甚至数万元。

这些骗局看似花样百出,实则大同小异,都有着共同点,是有组织和有预谋的。一般都先给些甜头,骗取未成年人信任,等他们逐渐放下防备,再诱骗未成年人趁父母不注意将手机银行、支付宝花呗、支付宝借呗等账户转账透支一空。这些网络诈骗不仅给家长造成经济财产损失,影响社会健康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与安全感,还使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败坏社会风气。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日益便捷,很多诈骗活动将主战场转移到了网络,将魔爪伸向了未成人群体。究其原因在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网络诈骗的手段和辨识能力有限,防备心理较弱、反诈防诈知识储备不足。以这三起事件为例,诈骗分子的手段其实并非高明,但就是因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缺乏辨别真伪的基本能力才可能会上当受骗。这也说明,当前应及时为未成年人补上网络安全教育这门课,让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和信息识破诈骗迷局,保护自身免受诈骗侵害。

不得不说,在信息化浪潮下,网络诈骗的手段不断升级,诈骗方式愈加完善,诈骗渠道愈发多样,诈骗对象愈加精准,令人防不胜防。毫无疑问,网络诈骗已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毒瘤,打击治理网络诈骗已刻不容缓。一方面,政府部门的重拳出击必不可少。除了常态化治理外,还应提高反应速度,加大打击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家庭和学校的补位缺一不可。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建起防范网络诈骗的防火墙

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正值暑假期间,学生拿着家长的手机玩游戏、刷抖音、上QQ和微信的时间明显增多了,如果家长并不放心上,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不对孩子严加看管和引导,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三起诈骗事件,便是最好的教训。家长应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既要合理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又要教育孩子使用手机的注意事项,以案例讲解来灌输防诈观念给孩子,提升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孩子注意防范。而家长也要注意保管好自己手机的支付密码及相关账号信息,一旦发现孩子需要支付密码,要及时介入了解清楚,防止孩子落入诈骗陷阱。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主动承担起加强学生反骗防骗教育的职责,利用校讯通、微信群等媒体加强防诈骗宣传,提高学生反诈防诈的能力。再者,通过网络课程为学生开展反诈防诈的网络安全主题教育。不定期组织防诈骗情景模拟,让学生掌握识别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提高防诈基本能力。学校也要提醒督促家长的手机安装国家的反诈软件,以大数据来保自身的财产安全。

当前,帮未成年人远离诈骗陷阱,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平台监管,加大常态化排查和技术管控力度,提升对诈骗信息的甄别率、屏蔽率,发现诈骗嫌疑,向公安等部门及时报告信息。唯有各方发力,形成综合施治合力,筑牢未成年人防范网络诈骗的防火墙,才能净化网络生态,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