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打造绿色家园
打造绿色家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688
  • 关注人气:2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夫道不欲杂,“道”为何“不欲杂”?

(2021-06-21 07:00:30)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佛学

情感

分类: 伦理探讨

夫道不欲杂,“道”为何“不欲杂”?

严循东  2021621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修道不宜心杂,心杂就会多虑,多虑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庄子假借孔子之口告诫我们,人生之道必须一以贯之,杂念多了,困扰也会增多,就会让人心烦意乱、难堪重负,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道”为什么“不欲杂”呢?这要从“道”的哲学含义说起。

“道”原本是道家学说的最高范畴,其哲学含义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具有唯一性、绝对性、永恒性、终极性等特点。到了百家争鸣时期,“道”也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最高价值,泛指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基本原则。可见,唯一性是“道”的哲学属性的必然要求,最根本的东西只能有一个,杂多了就违背了大道的本性,所以推行大道就不能与他物相杂。

在《人间世》的这则寓言里,颜回想要到卫国去,治理政治上十分混乱的卫国,孔子劝止了他。儒家向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颜回要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孔子为什么要劝止他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儒家出仕做官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必须是一个“有道”之国,有利于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是一个乱国,所以孔子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说法。此时的卫国正是一个“无道”的乱邦,颜回此去不但无法实现抱负,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孔子甚至认为,在一个乱邦出仕为官,无非是领取一份俸禄,这是可耻的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像“古之至人”那样,先充实完善自己,然后才能去施展自己的才华。颜回尚没有很好地充实自己就急于去施展,这是欲使“道”与他事相杂,必将会导致忧患。儒家也以追求“道”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曾有“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可见“道”在儒者心中的崇高地位。追求“道”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颜回不能专心致力于大道,心有旁骛,就违背了“道”的原则,所以孔子批评他。

孔子和颜回的这段对话虽然是庄子的假托之言,却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同时也借儒家之口阐述了道家对于“道”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道”寄托着人类的最高理想,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道”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道”相违。

在政治领域,“道”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历朝历代都有经过自己慎重选择的治国之“道”,作为自己政治活动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这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唯一的,不能与其他思想理论相“杂”。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道”,不能同时有两个或多个“道”作为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思想混乱,整个国家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导致危机,这就是所谓“多则扰,扰则忧”。这个唯一的“道”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