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岁男孩被“鸡”到发癔症,谁该反思?

(2021-05-28 06:47:01)
标签:

时评

教育

育儿

文化

健康

分类: 教育文化

10岁男孩被到发癔症,谁该反思?

严循东摘录  2021528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杭州10岁男孩小飞(化名)有个十分强势的父亲,要是没考第一名,难免被批评。他还有个鸡娃母亲,每天做完作业,还要布置补充练习题。小飞病了。提到作业,他常常浑身抽搐,倒地不起,几分钟后缓解,每天最高发作几十次,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即俗称的癔症或歇斯底里症

在教育严重内卷化的当下,想方设法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父母,可谓比比皆是。最近热播的《小舍得》中的田雨岚颜鹏一家,堪称鸡娃家庭典型代表,从幼儿园就开始各种鸡血,儿子颜子悠被打造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最后,颜子悠却被妈妈田雨岚逼崩溃了,在学校当着同学和家长的面控诉: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他后来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整日自言自语,其实是和幻觉中的好朋友大龙聊天。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小舍得》却让不少家长感觉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杭州10岁男孩被父母到癔症发作,现实版《小舍得》无疑提供了最有力的例证。

即便孩子被逼疯了,父母还没死心。住院初期,小飞母亲还会抽查乘法表,父亲更希望孩子治疗后能立即康复。父亲的压力,连我们医务人员都觉得对孩子是个负担。最后不得不把父亲先回家,再说服母亲配合治疗。

可怜天下父母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如此狠心逼迫孩子?

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为此不惜逼子成疯,似乎有些不可理喻。

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几年前,媒体报道杭州的吴先生(化姓)要求10岁女儿萌萌每天写4篇作文,完不成不准睡觉,为此女儿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据悉,吴先生毕业于浙江某名牌大学,希望女儿能像自己一样优秀。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是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教育大环境使然。现实中不断冒出的虎妈”“急妈”“狼爸,映照出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父母们之所以如此急火攻心,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从心理学上说,一定的焦虑并不是坏事,有助于催人奋进,但焦虑到心态严重失衡乃至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值得引发所有人深思。

以笔者之见,教育焦虑之所以严重泛滥,除了大环境使然,很多时候更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尊重教育规律而自作孽的结果。10岁男孩被父母到癔症发作,便是典型。

小飞上四年级,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他告诉医生,每天做完作业,想出去玩,但妈妈让他继续预习复习,还增加练习题,我很抗拒,很烦,就拖着,能不做就不做。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玩耍不仅能让孩子得到休息调整,而且也能有效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鸡娃母亲却偏偏要不断加餐,结果适得其反,一提及看书、写字、拿笔就要发病。

有哲人说,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麻烦的问题。确实,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极其个性化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觉得适宜就可以了。但是,教育毕竟是有其基本规律的,如果罔顾孩子身心健康一味施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上演逼子成疯,后悔莫及。

为人父母者,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怎么努力,绝大多数孩子终将归于平凡。尽力帮助孩子,但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气,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长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