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情感旅游 | 分类: 教育文化 | 
崔颢的《黄鹤楼》为何能流传千古?
严循东 
崔颢(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朝著名诗人,儒客名家。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卒。
 
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小时候就读过崔颢的这首诗,觉得写的是乡愁。历代的解读也重于此,此诗的文采当然是不用说的,相关的解读很多,在此不重复。
近日,偶然重读此诗却有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感悟。历代写乡愁的诗词很多,为什么这一首诗特别被看重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其实这才是诗的关键。仙人乘鹤在常人看来是虚构的,但在修炼中是很平常的事。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代,那是一个信神敬神,修炼风气很浓的年代,崔颢这几句其实是表达了对修炼的信和成道者的仰慕。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情有景,有声有色,而其真正表达的是乡愁吗?是的,但这个“乡”,不是人间的那个家乡,最起码比例很小,这个“乡”是人生命的来源的那个高层空间,那个真正的家。作者想返本归真的心愿被含蓄的表达了出来,和前面仙人乘鹤是连贯在一起的。正因为有了修炼的因素,借表面的乡愁表达了对返本归真的向往,因而生命力很强,流传千古。
李白也到过黄鹤楼,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不是李白的才华不如崔颢,而是因为李白也修道,他真正领会了崔颢想表达的意思,觉得和自己当时的想法差不多,而且表达非常优美含蓄,一时也无法超越,所以就不写了。
李白后来写《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很明显是仿写的《黄鹤楼》,也算是表达对崔颢的敬意吧。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