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棉:人权、消费和民族主义的混战

(2021-03-31 13:15:16)
标签:

时评

财经

历史

文化

情感

新疆棉:人权、消费和民族主义的混战

严循东摘录  2021331

瑞典服饰品牌商H&M因一则拒用新疆棉的声明,引发网民批评,并遭主要大型电商平台下架。影响所及,包括耐克(NIKE)、爱迪达斯(ADIDAS)等曾表明拒用新疆棉的西方运动品牌也遭抵制导致股价大跌,不少陆港台艺人宣布解除合作关系。

中国外交部虽严词反驳西方指控的强迫劳动,总理李克强却326日前往南京参访NIKE合资原料厂,意在安抚外企。此举,让这场夹杂政治、人权、消费与民族主义的多方拉扯,稍稍降温。

H&M拒用新疆棉的声明,其实早在去年三月即发表,中国社群媒体却至今才对它发动攻击,时机点耐人寻味。究其原因,可能是美国正寻求加强与欧盟结盟以围堵中国,中方先发制人,借网民及电商的力量向欧盟发出警告讯息。无论如何,因大陆市场已成为许多欧美名牌的新兴消费基地,跨国企业在人权议题上表态,虽可垫高自己的道德形象,却可能要面对市场损失的风险。这次中国以经制政,利用它强大的民间消费力回应西方对新疆棉的控诉,显然要比硬碰硬的外交谴责来得有效,有些跨国企业撤回了其原先声明

整体而言,人权议题一直是中国最脆弱的阿基里斯之踵。过去的病灶是在西藏和异议人士,近两年的焦点转至新疆和香港;北京若不设法改善,西方国家会一直拿人权做文章。换一个角度看,把维吾尔族人权受侵害的问题与新疆棉挂钩,其实未必对位。以新疆棉花种植机械化的程度,用强迫劳动的框架来形容,说服力较弱,也无助解决问题。

追根究柢,跨国品牌之所以加入这场被中方视为辱华风波,起火点是瑞士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去年三月起,新疆棉即未再获得BCI的许可证;去年九月,BCI更跟进美国法案发表了抵制新疆棉的倡议,旗下成员陆续跟进。但BCI驻上海代表处近日却澄清,他们向总部提交的报告,说明新疆没有强迫劳动中国媒体则指控,BCI的重要金主之一,就是美国国际开发署。无论真相为何,这场大混战已被此按钮触发

关于新疆强迫劳动的维权调查,最早是去年三月由澳洲的战略政策研究所提出。报告中说,一家青岛的NIKE代工厂有维族人士被栅栏圈禁,生产作业存在高度监管。NIKE当时发表声明,否认该智库所指涉的业者跟该公司有任何生产或外包关系。但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洗刷就很困难

国际品牌、全球制造的分工与互利,是柏林围墙倒塌以来的世界经贸新常态。尽管这些年金融危机频仍,全球的通货膨胀仍保持在可控范围,国际分工互利是一大关键。比较冷战结束前后的各三十年,前三十年的累计通膨约上涨四倍;而后三十年虽遇到更多金融风暴,通膨却只上涨二倍。可见,国际分工及贸易流动有助物价平衡,这套机制不应任意用政治力去破坏。

西方对新疆议题施压,固出于人道关怀,也带有大国角力作用。从特朗普到拜登的持续出招,激起了中国人民反辱华的情绪,也让新疆棉事件变得更为复杂。欧美厂商支持新疆人权本无可厚非,但卷入消费情绪及爱国主义后,便出现失控状态。尽管有些中国民众的叫嚣只是虚张声势,但北京也深知不能让事件无限延烧,因此李克强才要去NIKE原料厂安抚外企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傅利曼曾主张,去识别化的市场竞争,才是避免种族歧视和加剧伤害的有效方式。不想新疆棉引发全球化大逆转,必须咀嚼此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