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英语”成资质折射教育资源配置之乱象
(2021-03-25 07:16:39)
标签:
时评教育文化财经育儿 |
分类: 教育文化 |
“剑桥英语”成资质折射教育资源配置之乱象
严循东
3月23日央视网报道,近两年,剑桥英语KET/PET考试报名越来越难,甚至“一位难求”。今年考试即将拉开帷幕,各类培训机构却纷纷宣称可以高价锁定考位,原先只要500元的报名费,现在要花上4000元左右,溢价了七八倍。更夸张的是,在去年12月,全上海只有一个考点。一家教育机构宣称,200个考位中,自己占到了167个,可以锁定8成以上考位。剑桥大学英语考评部KET/PET上海地区负责人回应记者:没有所谓的第三方或绿色通道。
孩子用大量精力学英语,好不容易报名,抢不到考位意味一年的复习全白费了。那么不考不行吗?在一些家长看来,肯定不行。
一是功能性需求。少数孩子具有语言天赋,剑桥通用五级考试在很多国家都会承认,还被纳入英国的英语学习大纲,是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教育,家长愿意满足孩子更好的需求。
二是功利性需求。在免试就近入学或摇号入学后,仍有一些学校采取不同方式对孩子摸底,如果孩子有剑桥英语通用五级考试证书,意味着孩子可能会让学校高看一眼,甚至意味着学校重点培养,因为这个成绩会算到学校教育的头上。可以说,校内需求或许是校外培训治理难的深层原因。
有业内人士表示:“考试不应该有利益输送。因为一旦跟培训挂钩,就可能助长‘培训热’,随后可能会涉及一些背后利益交易,影响考试测评的公平公正。”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除了户口和年龄要求,学校不能附加其它要求。虽然学校的考试没有了,和升学挂钩的杯赛叫停了,但一旦学校暗地里与学生特长、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挂钩,必然助长培训热。
最近,《人民日报》刊发“四问校外培训乱象”系列报道,就校外培训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教知识,还是教套路”等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校外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之道。《人民日报》指出,培训机构应当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将注意力从关注分数的“一时之得”,转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说,校外培训只能满足功能性需求,不能迎合校园的功利性需求。
从这个思路出发,校园教育不能向校外培训发出任何功利性需求的信号,这必须作为一种刚性措施落实执行,对违规者必须严厉追责。校园教育要按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政府不能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学校要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把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考查要点。
同时,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均衡,实现高位均衡发展,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意义,防止校外培训向农村转移;课后三点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要通过多元化和精准化来破解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力争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学校对于家庭教育开展需要进一步指导。要从改变家长入手,研究制定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将家长教育课程列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以此来矫正家长的功利性需求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