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明君名留青史的十条评判标准

(2021-01-30 07:37:39)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时评

佛学

分类: 人物春秋

古代明君名留青史的十条评判标准

严循东  2021130

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帝皇的评判标准有哪些?后人们又是通过什么来评判谁是明君、昏君、暴君的?以下十条评判标准值得思考、借鉴和学习。

一、敬天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都离不开敬天信神。不光人们都相信老天爷的存在,就连皇帝也自称为天子,天的孩子。作为天子,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取自《黄帝阴符经》)。也就是说天子要体察并尊崇天的意志,那是因为天子受命于天。皇帝的权利是天所赋予的,有德行的人才能坐到那个位置上去。

比如在《尚书》的《咸有一德》篇中,商朝的丞相伊尹就说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不是上天偏爱我们商姓一家才让我们推翻了上一朝的暴政,而是上天在佑助有德的人;也不是我们商家请求民众,而是人民主动归附有德的一方。

中国从有史记载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祭天作为头等大事,像北京的天坛就比皇宫紫禁城还要大四倍;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皇帝首先要罪己祭天;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篆字;清代诏书上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宋的宋孝宗曾说:人主傥不畏天,尚何所畏

二、爱民

与敬天对应的就是爱民。如果说天是皇帝的父母,那皇帝就是百姓的父母,也是百姓的天。

《明宝训》里记载:太祖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先必恤民。 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又曰: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此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也,实为天下苍生也。

明太祖朱元璋说:敬天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还应该要有实质的内容。天把子民都托付给君王了,那君王有求于天的时候,就应该先恤民,这才是敬天的实质。他还说:作为君王,天地是父母,人民是子女,这是你应该尽的责任。祭祀天地不是为了给自己祈福,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祈福。

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百姓哪来的君王?我们都听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汉朝的《韩诗外传》中记载: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彊,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齐桓公曾经问管仲,作为王者最重要的是什么?管仲说,作为君主,你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你,国家就会安宁;百姓辅助你,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你,国家就危险了;百姓背弃你,国家就要灭亡了。所以说《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正心

第三点是正心。孔子曰: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曾经多次说过正心的重要性,因为君王就应该是人民的表率。而且执政的关键也是要正,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才能让人服从你的命令。

《汉书》里董仲舒进一步阐明了这个道理: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他说,作为君王能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与品德,就能影响到朝廷以至百官,进而就会使天下民众和社会风气变得纯正,这就是王道的最高境界!

四、节欲

《孟子尽心下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说: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一个人能够做到寡欲,真理就会时常存在他的心中;相反,多欲的人心中存有真理的时间就非常少。

《说苑反质篇》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桨,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所以奢大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对管仲说,你看咱们这国家又小又穷的,但是大臣们的衣服和车马都那么奢华,我下禁令约束他们一下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国君喜欢吃什么,臣子就跟着吃什么,国君喜欢穿什么,臣子也跟着穿什么。您现在吃饭顿顿都要有美酒,平时穿着紫色的大衣,还披着白色的狐裘,所以大臣们才跟着您奢侈了起来。《诗经》上说,没有亲身去做,百姓们是不会相信的。您要想禁止这种风气,为何不从自己做起呢?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换上了普通的衣服和没有装饰的帽子。结果一年之后齐国人人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这就应了道士谭峭在《化书三皇》中写的: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蠹,无欺罔,无矫佞。意思是,君王节俭,王公大臣们就会知足。王公大臣们节俭,士大夫们就会知足。士大夫们节俭,老百姓们就会知足。百姓们节俭,天下就会知足。天下知足了,就没有贪财,争名,奸佞,欺骗,和巧言谄媚这种事情发生了。这个知足其实非常可贵,因为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什么是欲望的止境,才能永远满足。

明太祖朱元璋说,人的欲望太多了,不只是男女之间,住房环境,穿衣饮食等等,只要是对自己有好处的私心都是欲望。只有礼制才可以压制欲望。当初也是为了防止人的欲望泛滥才制订出了礼制。作为一国之君,绝对不可以为了放纵欲望而废礼,进而毒害百姓。只有守礼才能少犯错,放纵欲望一定会毁了自己。所以说不是当了皇帝就可以尽情的享受了,其实恰恰相反,他们要比普通人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行。

五、无逸

无逸就是不能够贪图安逸,要能够做到自律

《无逸》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在文中西周的周公列举了很多例子来反复告诫年轻的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要勤政恤民,才能国祚长久。这篇文章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宋史》上记载,宋仁宗时有大臣把无逸画成图,仁宗非常喜欢,把它挂起来每天都要看一遍,他还把《无逸》写在屏风上,时刻提醒自己。

《明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和群臣讨论《无逸》这篇文章,太祖说,上曰:自昔有国家者,未有不以勤而兴,以逸而废。勤与逸,理乱盛衰所系也。人君当常存惕励,不可少怠,以图其终。从有国家开始,都是勤政才能兴旺,安逸导致灭亡。勤勉和安逸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

朕每观是篇,必反复详味,求古人之用心,尝令儒臣书于殿壁,朝夕省阅,以为鉴戒。 今日讲此,深惬朕心,闻之愈益警惕。我每次读《无逸》这篇文章,都要好好反复的研读,来探求古人的用心。所以我曾经让大臣把它写在宫殿墙壁上,每天早晚都看看,当作鉴戒。今天的讨论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也让我更加警惕了

六、任贤

明君还要懂得任贤,在《管子君臣》篇中写道: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 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有道之君,重要的是有德行来领导人民,而不讲究他自己要多聪明。智能和聪明是臣子们的职责所在。能够善用臣子的智能和聪明,才是为君之道

《孔子家语王言解》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孔子说,古代的明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之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住的地方,然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用天下的俸禄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贵,这也是最好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让天下的人都高兴。

所以说,谁能任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谁就是天下最英明的人。其次,用人还要懂得扬长避短,孔子在《礼记》里说,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任用有智慧的人,要摒弃他奸诈的一面;任用勇武的人,要压制他易怒的缺点;任用仁慈的人,要避免他的容易滥好人的特点。

七、纳谏

明君还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孔子说: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皇帝也不例外。平时一般人犯了错都可能不愿意听人指责,怕丢面子,那皇帝是不是认了错在大臣中就更没有威严了呢?咱们来看看历史上几位明君的做法。

《通志五帝纪》:帝尧置谏鼓,达穷民,立谤木,使人书之,乐闻过也。首先是尧帝,他设置了谏鼓,让老百姓都可以来敲;他还竖起了一块木头,让人们都可以把他的过错刻在上面。也就是说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别人对他的指责,而尧帝非但不怒,反而非常高兴,这就是圣君的姿态!

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全中国历史上,除了三皇五帝时代,最善于纳谏的皇帝了。太宗每见人上书有所裨益者,必令黏于寝殿之壁, 座卧观览也。根据《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每次看到谁折子里写的话有道理,就让人贴在墙上,而且不是他办公或者是他做别的事的房间,而是在他卧室的墙上,这样不管他是躺着还是坐着都能看到,好随时提醒自己改正缺点。

北宋的宋仁宗被包拯劝谏,吐沫星子喷满脸的事迹。这个事的出处虽然是小说,但是历史上的宋仁宗确实非常的宽厚,关于他虚心纳谏的记载也是比比皆是。

八、赏罚

明君还要赏罚分明而且有度。《素书道义章第五》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素书》里说,不奖赏立了小功的人,那就没人去立大功了;不赦免犯了小罪(过失)的人,就可能导致人产生更大的怨恨。赏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惩罚也不能让人甘心,必定会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奖赏没有立功的,惩罚没有犯罪的,这是残暴苛刻的表现。

帝王绝对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私自赏赐身边的人,或者惩罚看不顺眼的人,要有明确的法令来遵循。制造法律的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要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九、明令

《贞观政要》唐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 奸诈尽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 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为)反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对侍从说,皇帝颁布的诏书和法令如果不固定,就会导致人心多变,滋生出奸诈的想法来。

太宗引用《周易》的比喻,说发号施令,就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样,一旦发出就不能收回了。他又引用了《尚书》里周成王的话,成王对官员们说,一定要慎重对待发布的命令,命令一旦发出就一定要执行,切不可违抗。

北宋的包拯也针对当时政令多变这种现象,专门写了篇文章上书给宋仁宗:《论诏令数易改》臣窃见朝廷凡降诏令,行之未久,即有改张,故外议纷纭,深恐于礼不便。且诏令,人主之大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可无慎乎缘累年以来,此弊尤甚, 制敕才下,未逾月而辄更请奏,方行又随时而追改。 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乎?臣欲乞今后朝廷凡处置事宜,申明制度,不可不慎重。包拯说,诏令是君王手中的一大权力,更是和国家的治乱安危紧密相关,如果百姓们知道命令早晚会改,也不遵守了,那赏罚还有什么用呢?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诚信,如果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能守信,影响的是他自己的信誉,但如果君王对自己的话和下达的命令不能做到守信,朝令夕改,那这个国家就要乱套了。

十、德政

治国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施行德政,也就是说靠着道德的提升让天下达到自治。

《日知录》宋叶适言:法令日繁,治具日密,禁防束,至不可动,而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故人材亦以不振。南宋的叶适曾经说,现在的法令条文越定越繁琐,管得越来越紧,把人都束缚得严严实实,甚至动都动不了了,这样导致人的智慧都超越不了条条框框的范围,所以人才自然也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了。

因为法律管不了人心,只要没人看见的时候,他就会去犯罪。而法律只是更加束缚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一个不小心就不知道触犯了什么法律,照这样发展下去,路只会越走越窄。所以《尚书》写道德惟善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这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是推行道德。

德礼者,化民之本也;刑政者,治民之末也。道德和礼教是教化万民的关键,而严刑律法只是管治人民最末等的手段。

这十条明君治国的要素在今天依然有用,因为不管你是国王、总统、州长、市长、村长、厂长、公司老板,还是小主管,都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到身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