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是如何看待人格与气节的?

(2021-01-19 07:39:08)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时评

育儿

分类: 伦理探讨

古人是如何看待人格与气节的?

  严循东  2021119

梅花傲雪凌霜,象征的是人之坚贞不屈的人格与气节。

持节就是保持气节。气节是指志气和节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现为坚持正义,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也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借赞美松柏凌霜而傲然独立的资质,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更强调了气节的重要。可见,气节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

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做人应该恪守做人的准则,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对微子、伯夷、叔齐等保持自己清高气节的古代贤人给予很高的评价。一个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了做人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引诱他,后来又企图用艰难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不为富贵所诱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被囚禁在匈奴19年,始终保持节操,终于回到汉朝

孟子还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无论是失意还是得志,都应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责任。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保持高尚的气节。

《吕氏春秋》中记载: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此句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操守,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历史上伯夷和叔齐认为自己是殷商臣民,坚持不食周粟,去首阳山隐居,最终饿死在那里。他们的故事被古人当作坚守节操的范例来称颂。司马迁将《伯夷列传》列为《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

人们常用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来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明朝的于谦有流传千古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了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自己要留下一身正气,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的气魄。

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唐太宗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瑀》),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文天祥在元朝统治者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引诱他投降时,丝毫不为之所动,并写下《正气歌》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崇高的气节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气节永垂青史。

古人往往托物言情,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以此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正义、保持气节的人们。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题画.竹石》)郑板桥一生喜爱画竹,他在画竹中寄讬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做人难道不是也应当如此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