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潜规则”,社会评价体系重建是利器
(2012-05-08 06:13: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伦理探讨 |
根治“潜规则”,社会评价体系重建是利器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2012年5月8日
近日,高校体育专业评委刘一兵教授“开房收钱”被炒得沸沸扬扬。笔者针对这一见怪不怪的潜规则也来说几句。
职称评审公开索贿并门庭若市,说明职称评审供需两旺。它表明了一个让人悲哀的现实,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内,职称评审早已失去了其客观公正而变成了名利场。
这一公开收钱,意味着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种种现象已表明,“潜规则”正渐渐变成“明规则”,比如高校职称评委“开房收钱”;比如看病去医院治病,不但要找人,同时还要给主治医生送红包;影视部门,某些名不见经转的演员,想一下飞升,不但要请客送礼给导演,弄不好还要向导演投怀送抱,送上人生的初吻;在官场上,某些人为了升职,就要跑官,给领导送礼,领导才会考虑……
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则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违反着相关的法纪。出现这些潜规则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人掌握有特权,而他们在运用这些特权的时候,想得不是为国家和百姓谋事办事,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潜规则”渗入方方面面,甚至成了一种场内场外几乎所有人都普遍无意识认同的价值取向。每个公民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对一些丑恶现象习而不察、无知无觉了?
“潜规则”为何会渗入方方面面?这归结于我们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过度依赖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
如有些时候,一张“纸”比实际能力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实,有没有文凭、有什么文凭以及有没有职称、有什么职称,并非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惟一标准。不少有文凭有职称的人难逃“高分低能”的桎梏,而很多无文凭无职称的“双无人员”却做出了非凡的成绩。相关的例子举不胜举,特别是在当今学术领域也惨遭不良风气侵蚀、高校也不复再是圣洁象牙塔的情况下,文凭和职称更是被掺进了水分,甚至沦为了攫取地位和利益的敲门砖。有需求就有市场,相关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催生了“一手交钱、一手交文凭(职称)”的乱相。
之所以有人认为文凭和职称奇货可居,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此趋之若鹜,为了一个文凭或职称不惜一掷万金,无非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高附加值。有了文凭和职称,不仅等于得到了主流评价体系的认可、有了地位,同时还可以带来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好处。沾染了铜臭的文凭和职称,金钱的含金量飙升,但实际的含金量却难免大打折扣。也难怪有人总结说:这些年来,什么都在涨价,惟有文凭和诚信在不断贬值。
潜规则真是害人不浅,潜规则也危害了社会安全,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根治“潜规则”,则需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重实际、轻形式,破除愈演愈烈的“证书依赖症”和“评审综合症”。同时更期待相关方面的制度设计能够及时跟进,让“显规则”战胜“潜规则”。只有这样,“论文博士”、“开房收钱”一类的潜规则怪相才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