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中国煤矿工人:贫穷比矿难更可怕
严循东 2007年4月16日
从2005年3月开始,10名20岁出头的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始了以井下矿工为调查对象的社会调查。两年中,他们走访了湖南30多处煤矿,并3次下井调查,与数百名煤矿工人直接对话,最终形成了两万多字的调查报告——《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要钱还是要命?对矿工来说,答案其实很简单
这些学生最开始形成调研的想法是源自报纸上很多关于矿难的报道,两年中,他们共调查煤矿工人545人。
问卷反映出,大多数矿工的家庭人口在4个以上。一个已婚矿工要负责4个人的生活;未婚的矿工也需要攒钱建房、结婚、生子、供老。他们每天得在井下工作七八个小时,有的甚至在10个小时以上。其中一些人,在矿里上班之外,还得在家从事农业生产。
调查显示,处于这一群体中最底层的农民煤矿工每月工资一般只有千余元,几乎没有任何福利保障,可是在接受调查时,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状况感到满意。
其中,钱是诱因:在一些煤矿,工人采煤有可能拿到2000元或者更高一点的工资。这和一些务农的家庭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相当。因此,很多人都把自己当成赚钱的工具。让工人感到压力最大的是矿难,这一方面意味着工友的离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煤矿停产,收入减少。
“要钱还是要命?对矿工来说,这个看似两难的选择,答案其实很简单。”曹渝告诉记者,矿工和家属对生命的漠视让他们很震惊,在许多地方,一家人中好几个甚至全部在煤矿打工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们调查的工人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只有16岁。
实际上,多数矿工对于安全状况并非不在意,而是无可奈何。
有些煤矿工人“摁手印”领工资
家庭经济压力和相对可观的收入,并不是多数矿工从事这一职业的全部原因。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矿工的职业技能低下,就业困难。从事简单的挖煤工作,是谋生的必然选择。
以煤矿工人陈湘平为例,43岁的他只有小学文化,并且没有像木工、瓦匠、漆工之类的专业技能,“一辈子种田,现在只能卖个劳力,而挖煤只要有力气就行”。
调查中发现,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矿工占了8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27.3%,其中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仅占5.4%。煤矿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矿工的心理安全感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82%的煤矿工人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62%的煤矿工人没有任何职业技能,48%的煤矿工人因为没有其他工作可以做,迫于生计不得不到煤矿做工。“对于煤矿工人来说,贫穷比危险更可怕。”
而调查中有些煤矿工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领工资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摁手印”方式。许多矿工的语言表达能力低下,每天的生活就是挖煤睡觉。
煤矿工人的文化程度对安全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程度高的工人的安全感明显好于文化程度低的工人。文化程度越低,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越有限,对其进行安全培训难度越大,培训效果越差,安全意识就越难深入其心。
煤矿企业两极分化严重
许多调查队员在快要结束时都不约而同地对一个现象进行了思考:为什么同是一个地域的人,有人的财产有千百万元,住洋楼开小车,而大部分人的经济条件却依然没什么明显的改善?矿区不但没有因为煤炭带来的财富兴旺繁荣起来,反而变得环境越来越差,植被破坏、耕地受损、空气污染、废弃的煤矸石堆积如山。
这给队员陈萧带来的思考是:一是资源开采造成贫富悬殊;二是矿区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煤炭开采殆尽后,矿工和他们的家属仍将面临生活困境。
煤矿企业内部收入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私有煤矿老板年收入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元,甚至更高;部分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月收入达到3000元~4000元;而一个承担生命风险的煤矿工人的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2000元之间。
曹渝等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仇恨或仇视心理,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视也可能扩散。因此,严重的收入差距会造成煤矿生产环境的不安全。
更让他们关注的是,煤矿企业劳资关系问题严重,煤矿工人权利保障难。由于在社会转型、企业改制中,原有的利益平衡格局被打破,部分煤矿企业利用优势资本地位,滥用权力,规避责任,致使煤矿企业中,劳资冲突严重。
接受调查的矿工中,有72%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53%的工人没有加班费,47%的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其中89%的农民合同工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一线煤矿工人中农民合同工占87%,但企业内部正式职工与农民合同工的待遇差异很大。同时,很多企业采用“隔月工资制度”,套牢农民工,保证企业工源。这些违法现象的长期存在,将煤矿工人置于一种艰难的处境中。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