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百事论谈 |
人人心中有杆良心秤
严循东
和谐社会,呼唤良心道德,诚信如金,人人心中有一杆良心秤。相信下面的这段故事能对呼唤人们的良知起一定的作用。
自古以来老百姓家家有杆秤,一杆秤关系着交易双方的信誉,关系着生意人的兴衰成败。因此号秤这一行当备受人们的重视,是很吃香的一行。封建社会朝庭在各地方没有设立专门的计量监督部门,这秤号的准不准全靠号秤者的水平和良心。
清朝末年,有个名叫张六的人,做的就是号秤这一行。有一天,张六肩挎搭裢,背着号秤的工具,一路叫喊着,走进一座城郭,来到一条南北大街。这条大街好不热闹,店铺林立,商业繁华,人如潮涌,走到街中央,两家店铺叫住了张六,都要号秤。这两家门面相对,都是粮行。东边一家老板姓李,西边一家老板姓刘。张六停住脚步,先走进李家粮行,李老板满接满待,端茶倒水,还温了一壶好酒,很是热情。张六心想,李老板热情款待,对自己这般敬重,得把秤给他号小点。这秤小了,能把十五两粮卖成一斤(解放前十六两为一市斤),日子长了,这李老板要讨多少便宜,能不发财。
给李家号完了秤,张六又来到对门刘家店铺。这刘老板,冷冰冰的,不端茶不倒水,更不要说温酒了。一看刘老板这冷淡样,再想想刚才李老板对自己的热情劲,一东一西相差这么大,张六的心里很是恼火。他想:我得把刘家的秤给他号大点,让他一斤只卖十五两,给他点苦头吃。心里这样想着,便暗暗将刘家的秤号大了点。号完了秤,张六站起身来,拍拍屁股,不冷不热地告别了刘家,一路叫喊着,走了。
事隔半年,张六号秤又来到了这座城郭,他不喊不叫暗暗地特意来到了这条南北大街,很想看看李老板发财后喜气洋洋的样子,刘老板赔本后的难受劲。
张六来到这条南北大街中央,往东一看,李家的铺子已经改头换面,不再是粮行,老板也不是李老板了。再往西一望,刘家的粮行人来人往,红红火火。刘老板红光满面,笑容可掬。刘老板看到张六,连忙走下台阶,热情的拉着张六的手,连声道谢,弄得张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刘老板拉着张六的手请进客庭,叫家人备了一桌丰富菜肴,温了一壶好酒。刘老板端起酒杯说:“张师傅大恩大德,今天我得好好谢谢你啊!”,随后拿出十两白银,放在张六眼前。张六更觉好奇,连忙说:“刘老板,别弄错了,张某无功不敢受禄。”
刘老板说道:“张师傅贵人多忘事啊,您忘了半年前你给我号的秤了。”
张六暗暗想,记得,哪能忘记了呢。当时因为生他的气,专门把他的秤号大了点。今天他不骂我,反倒谢我,这不怪了。
酒过三巡,刘老板才慢慢道来。原来,张六给李刘两家号完了秤后,李家一缸粮常常能多卖出十斤八斤,刚开始,李老板确实高兴了一阵,谁知日子长了,老顾客中有细心的回家一秤,竟然缺斤短量,而在刘家卖的粮,回家一秤总是绰绰有余。渐渐地到李家卖粮的人越来越少,而到刘家卖粮的却越来越多。不到半年时间,这条街上的老顾客都跑到刘家卖粮去了,李家粮行就只好关门大吉了。
这时,张六才恍然大悟,暗暗地想,是我害了李家啊!
刘老板带着些酒意说:“去年我故意欠下了张师傅这顿酒,我知道迟早会补上的,今天我们喝个够。”
张六更晕了,原来刘老板一开始就知道把他的秤号大了啊!从此张六再也不号大小秤了,每杆秤他都号的非常精确。
其实人人心中都的一杆秤,这杆秤叫做良心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