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伦理探讨 |
解读“黄金定律”
严循东 2006年11月18日
在伦理学史上,人们把圣经中耶稣的一句箴言——“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称为“黄金定律”。
圣经中耶稣的这句话,其意是指这句话象金子一样宝贵。在西方“黄金定律”很流行,它更简短的说法是:“爱人如己”。人们若将这句话作为处世之道,它可以仅含有利己主义的性质,即可理解为:“自己如果不想受到损害,你也不要去损害别人”。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做事前,首先应该考虑别人的意愿,尊重和照顾别人,正如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一样。换言之,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按照一种共同的原则或标准来对待别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它表述了关于道德平等的观念。
在世界各民族的哲学和宗教中,都以不同的形式阐述过“黄金定律”的原则,例如,我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黄金定律”的最早表述。从“黄金定律”在人类的道德观念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来看,“黄金定律”反映了一定的道德事实,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同样,我们将“黄金定律”用到环境保护上,就是说:“我们要想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美好,那我们就要善待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相反,如果人类再一味地动践踢环境,则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从这点上,我们在环境方面也要遵循环境“黄金定律”。
当今,正在倡导“和谐社会”,其实这也是对“黄金定律”的一种科学表述,它是结合当今的道德环境,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提出的。相信“和谐社会”的倡导作为新时代的“黄金定律”定会使人们的道德观有一个大的提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