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娃大爱的自然博物馆

2012年9月22日
曹小宝4岁2个月零15天
自然博物馆
自从今年寒假去过一次自然博物馆后(参见《博物馆让寒假生活更多彩》),宝儿对那儿就充满了向往。偷鸵鸟蛋的狒狒,吃野牛的狮子,每次说起时脸上都带着那种夸张的表情。暑假我们曾经想带宝儿再去看看,可上网一看,周末的预约早就满了,就连平时工作日的预约量都在2000以上,这可怎么看。宝儿为此还很难过。
好不容易挨到暑期过,我们又到处跑到处玩,想着这周没啥安排,自然博物馆又提上了日程。一看预约,才1000人,哇咔咔,宝儿开心得又跳又叫,重游自然博物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个多月的祈盼呀。
宝儿一直管自然博物馆叫动物博物馆,因为他在那里看到得最多的就是动物,至于植物嘛人家不喜欢,根本不入法眼,所以权当没有。这次跟着宝儿,俺也重游了下这好几十年没来过的地方,俺的记忆滞留在一张自然博物馆门前的合影
。

第二次来的曹小宝同学很有导游架势,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说一边问。当然了,你别指望这4岁的娃能听你讲完讲解牌上的小字,听完大字,人家已经准备转战下一个了,要想讲小字那靠得绝对是语速+反应,实践证明,这两者俺们都不够水平
。
比起俺当年来的时候,自然博物馆的变化可是相当大。现在的展品形象逼真,而且就连场景设计也丰富立体。看看这个橱窗,展示的是水边的生态,从水上到水下,动物、植物,所有环境尽收眼底,一目了然,确实科学很多。宝儿认真地研究对比水上水下的不同,还发现了水面上的两只小青蛙
,如果不是他指给俺看,俺确实忽略了这小小的细节。

这是非洲区域部分,场景逼真地再现了非洲部落马赛人的生活。从生存环境到室内的布置,再到他们的日常狩猎,展示得非常详尽,场景复制得也很到位,不得不佩服现在人的技术呀。
广袤的非洲大草原有着最原始的力量和美,那是一直吸引俺的地方,一组宽阔的场景再现了草原上众多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场面。没有广角,有广角也拍不下来,俺就把这场景切分成若干小部分。宝儿虽然喜欢,但是室内幽暗的环境(俺也不明白为啥光线要如此之暗,可能自有其原因所在),再加上逼真的场面,视觉上的冲击还是比较大,尤其是猛兽捕猎的部分,近距离的观看宝儿还不适应,想看又有些害怕,很是纠结。

俺终于见到了宝儿嘴里最常提的一个问题:“鸵鸟为什么追狒狒呀?”看来这一进门的场面就让宝儿印象深刻。“因为狒狒偷了它的蛋。”这就是最初进入俺视线的场景。接下来是各种场面,有猎豹把猎物挂在树枝上以避开对它的猎物垂涎三尺的鬣狗,要是那些家伙来了,猎豹基本就属于给别人打工了。这厢猎豹在与鬣狗较量,那厢野猪出没。最温暖的是第二排的左边那张,全部都是食草动物,但是在非洲草原,危险潜伏在每个角落。秃鹫分享着狮子的残羹剩饭,净化着非洲大草原的环境,鳄鱼张开血盆大口咬向羚羊,这种场面宝儿在电视里看见是都会紧张,更别说活灵活现地摆在眼前了。小家伙快快通过,站在门外招呼我们。那种想看又害怕的样子不禁让俺莞尔。
宝儿招呼我们的另一个原因是——恐龙。“我们快去看恐龙吧!”小家伙对心爱的恐龙已经迫不及待了。走了弯路,我们来到了地下一层,这里展示的是人体。骨骼、肌肉……俺壮着胆佯装镇定地给宝儿讲个囫囵,就被迫不及待的宝儿拉走了。恐龙,对,我们找恐龙去!
终于见到宝儿的大爱——恐龙了。展厅的中央摆放着大大小小、品种繁多的恐龙骨架化石,规模虽然没有我们在景山看到的大,但对于室内环境已经不错了。四周还有各种小型的展品,有猛犸象的大牙,铲齿兽的骨架化石等等。

这是一组霸王龙和剑龙狭路相逢的场面,鉴于宝儿掌握的恐龙知识,我们俩刚好实际分析了下,这场对决究竟胜负如何。俺引导宝儿看俩“人”的位置,剑龙的尾骨在霸王龙的下颌处,谁胜谁负?宝儿一目了然:“剑龙赢了!”没错,这一回合植食恐龙获胜。

除了主展厅里的恐龙外,在室外的阳光房里还有个恐龙花园,一些小型的模型展示着各种场面。小巧可爱的肿头龙,盾甲龙对决恐爪龙,慈母龙照看自己的宝宝,还有恐龙蛋化石等等。(这组照片中室内室外的场景都有。)

看看,宝儿同学认真地告诉我们,这回是肉食恐龙获胜。利用高科技手段,恐龙公园里还用幻象展示了很多场景,这些也让宝儿感到好奇,看了一遍又一遍,可惜拍摄效果不好。

一些小的设计中体现了博物馆的匠心。通往展厅的隧道搭建得如同地球裂缝,不同年代的岩层中偶有散落的“化石”,让孩子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化石和化石的挖掘。这不,宝儿同学就亲手尝试了下。
尽管走马观花,但我们全部参观完毕时时间依然过午。难怪宝儿喜欢,就连我也喜欢上了这里。随着宝儿的成长,我们会不断再来,不同的年龄我们可以看不同的内容。有朋友问宝儿妈来北京去哪儿好时,俺总是推荐带娃就去自然博物馆看看,相信这里一定会成为爱动物的小朋友的大爱,就像俺家的宝儿同学。 
更多最新动态欢迎关注小宝儿妈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