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汤》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味道?
昨天看到天妈的文章《用石头煮的汤》(《Stone Soup》by Ann McGovern, Winslow Pinney
Pels,本文第二张图的右侧图即来自这篇文章,在此谢过天妈
),乍一看题目以为和我看的是同一个版本,但细细看下来,除了主线一样外,从内容到立意那真是大相径庭。以前虽然知道《石头汤》来自民间传说,各地版本不同,但没想到差异竟会如此之大,遂有了这个冲动——找找看,究竟有多少种不同味道的《石头汤》。
不找不知道,这石头汤的口味还真是大不相同。石头汤,顾名思义用石头煮的汤,为什么煮,如何煮,谁来煮,味道如何,世界各地的做法还真是迥异
。先来看看这道汤的出处——关于石头汤的民间故事吧。一些旅行者来到一个小村庄,他们饥肠辘辘,可村民都不肯给予他们任何食物。于是他们宣称要做石头汤,好奇的人们提供了锅和水,看他们如何煮石头汤。水开了,在他们一步步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往汤锅里放了各种调料和食材,最后汤的味道自不必说,大家和行者一起分享了这锅美味的石头汤。
行者和村民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行者饥肠辘辘,村民并不施与,最后,在行者的诱导下村民往汤里放入越来越多的食物,终成一锅美味。这就是石头汤的一条主线。地区不同,传统和文化也不同,于是这石头汤也就演绎出了不同的版本,有了不同的味道。在法国和匈牙利地区,主人公是战后返乡的士兵和村民;在葡萄牙,故事发生在阿尔梅林,行者是一位僧侣,至今该地区的餐馆仍有这道汤;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石头汤衍变成了钉子汤,而行者通常是流浪者,他们遇到的都是老妇人;在东欧,流浪者们喝的是斧头汤;在俄罗斯,流浪者吃到的是斧子粥。
说完了故事再来看看由此改编的绘本吧。先来说说我看过的那本《石头汤》。这本《石头汤》是Joh J
Muth(琼·穆特)的作品(宝儿妈还写过他的那本《禅的故事》,另外一本心仪很久的《尼古拉的三个问题》上周也终于借到了
),2003年引入中国,就是下面图片中的这两本书。

在Joh J
Muth(琼·穆特)的《石头汤》中,行者是三个和尚,他们来到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因战争而变得自私、猜忌、互不来往。和尚们用石头汤打开了村民封闭已久的心,随着汤越来越浓,村民们的心也渐渐打开,渐渐靠近,最后大家热闹地聚在了一起。和尚们离开时,这个饱经沧桑的小村改变了味道。
我喜欢这个版本,像喜欢Joh J Muth(琼·穆特)一样,水墨画风、深刻的思想、东方韵味等等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再来看天妈介绍的那一版,这版随着时间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插画师来配图,但文章作者始终是Ann
McGovern。时代不同,流浪者和老太太的相貌以及穿着打扮也大不相同。这版我没有找到相应的中文版。

这个版本中的流浪者也是最幸运的流浪者。因为他的这锅汤着实大补,有肥鸡、牛骨,有黄油、麦片,还有胡萝卜洋葱和调料,再配上最好的桌布和盘子,你说这个流浪者幸运不?
最后再来看看最著名的版本,也就是由Marcia Brown创作的《Stone
Soup》,这本书在1947年获得了凯迪克银奖。

这本书基本上按照故事的发源地法国版本讲述。三个饥饿的士兵在战后返乡的途中饥肠辘辘地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民们因为战争对士兵充满敌意,自是不肯给他们任何食物。士兵们用石头汤引起村民的好奇,最终这锅汤成就了一个大party,士兵和村民尽情地歌舞。在立意上,Marcia
Brown和Joh J
Muth是一样的,都是积极向上,由行者带领大家重新打开心扉,体验分享的幸福和喜悦。大凡获奖的作品,立意都是深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既是给孩子看也是给成人看的。
以上就是宝儿妈找到的几锅不同口味的《石头汤》,如果你愿意,就和孩子一起来品尝品尝吧!
更多最新动态欢迎关注小宝儿妈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