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讲述如何对待孩子恋物的故事,可爱的小老鼠阿文是很多小宝宝的缩影,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可爱宝宝的故事吧。

“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这是一个很多宝宝都会遇到的情况,自己从小贴身用的东西总是非常喜欢,希望带在身边。

阿文就是这样,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也不论是在吃什么,干什么,玩什么,总之,他的小毯子24小时不离身。阿文对小毯子非常喜爱,情同手足,即便小毯子脏了、旧了、甚至闻起来怪怪的,也舍不得放手。
随着阿文逐渐长大,终于有人说话了——邻居阿姨。邻居阿姨不断告诉阿文的父母这样不行,并且为他们出主意,如何才能让阿文离开他的小毯子。从毯子精灵到泡醋法,阿姨的招数层出不穷,但无论什么方法都不能让阿文离开他的小毯子。小毯子是阿文的朋友、兄弟,是阿文的一部分,他不但给予阿文温暖,更给予他安慰和力量——理发、看牙医。

终于所有的矛盾都在阿文上学前爆发了。上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带着小毯子一起去的,爸爸妈妈无奈只剩下强制的命令。这一刻,阿文号啕大哭。妈妈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她把阿文的小毯子裁成了小块,用缝纫机缝成了小手绢,这样阿文就不必和他的小毯子分离,可以带着他的“小毯子”一起上学了。
小手绢做好了,阿文欢天喜地,不论走到哪里,小手绢都在他的身边。爸爸妈妈也很开心解决了问题,这回就连“隔壁的阿姨也不再多话了”。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个既充满温情,又饱含寓意的故事。孩子们看到的是聪明可爱的阿文和他的小毯子,作为父母,我们看到得更多。
阿文是很多孩子的缩影,他们活泼可爱、聪明淘气、甚至古灵精怪,他们总有一件自己喜爱的东西,从小就在他们身边,陪伴他们成长。很多时候,这件东西对孩子的实际意义超越了东西本身的使用意义,对孩子来说,他们是伙伴、是亲人、是安慰和力量的源泉。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精神寄托,其实我觉得很好。
曾经,宝儿的“小毯子”是他的小枕头,每天早晨起床总不愿意和小枕头分开,喜欢抱着小枕头看书、听故事,小枕头上满是宝儿甜甜的奶香味儿,别说宝儿,就连我也喜欢。随着宝儿渐渐长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早晨起床宝儿不再依恋他的小枕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从开始我们没有反对,到最后我们也不知不觉,我觉得孩子依恋某种东西就是孩子成长发育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过了就过了,心里强大了,自然不会再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如果孩子的依恋是无害的,那就尊重孩子的选择,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有个能够让宝宝产生安全感、得到心理安慰和满足的“朋友”不是更好吗?有时做爸爸妈妈的“看不见”也是一种好选择
。
当然,如果这种依恋不能自然而然地过去,或是有些不好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育,那么家长恐怕就要动些脑筋了。强制分开肯定是不明智的,就像隔壁的阿姨给阿文父母出的主意——偷偷地变没亦或破坏这件东西本身,再或干脆明令禁止,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不但难以离开自己的依恋物,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恋物,甚至到达“癖”的地步,这本身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强制分离的做法势必会加重孩子的不安,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如果孩子的恋物真的可以和“癖”连在一起,那么做父母的应该首先从根源上入手,是什么让孩子感到如此强烈的不安。日常生活中更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安或者替他们清除不安的根源。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抚慰,代替他的“小毯子”给予他温暖和力量,恐怕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妈妈对阿文的理解和爱让她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面对和解决自家宝宝恋物的问题,爸爸妈妈最有发言权,毕竟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不论“隔壁的阿姨”多么的专业、权威、有经验,她的声音永远应该是参考。听听别人的经验,看看自家的孩子,用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您好!我是新浪幼儿教育博客圈的管理员和微博管理员。
欢迎加入圈子超级qq群:0-2岁(含孕期)96496583,小小班(2-3岁)95215149,小班(3-4岁)51188902,中班(4-5岁)102748528,大班(5—6岁)71513544,小学生(6-12岁)6386474,请大家对号入座,每人限加入一个群!可同时加入新浪UC群:10215070。
欢迎常到群里交流,常回圈子看看。

关注圈子微博
我是小宝儿妈,让我们一起来玩微博,秀风采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