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曹小宝在社交方面虽然小有进步,但依旧属于内向,略带羞怯的类型。为了鼓励他在外面大大方方,不羞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和宝儿爸真是绞尽脑汁。
对于宝宝的这种状况,我心里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自责的。宝儿小时候在外面,如果对其他小宝宝的东西感兴趣,我通常会阻止,“宝宝不动,那是别人的。”一方面是怕别人不乐意,毕竟都是小宝宝,卫生啥的家长们都会有所担心;另外一方面是怕宝宝养成了坏习惯,将来见到别人的东西都要拿要抢。后来还是宝儿爸发现了问题,告诉我这样其实是压制了宝宝的天性。本来他对什么都好奇,都想尝试。而我却处处阻拦,久而久之他便没有了原本的好奇心,也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了。有宝宝的家长都会理解的。我如醍醐灌顶,马上转变态度,对宝儿的探索或好奇采取鼓励的方法。当然了,每每总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必要的礼貌还是要有的。小区的宝宝家长们真的都很通情达理,对小朋友的好奇心给予鼓励,这一点对曹小宝很重要。渐渐地,宝儿也开始表达他的想法,想看这个,摸那个,通常都能玩的志得意满。从必须要妈妈出面到敢于自己上前表达,宝儿的进步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但上周末在花园,我的一个错误举动,让宝宝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委屈得小脸都皱到了一起,忍了又忍,竟然没哭。等我意识到问题时,已经晚了,来不及改变了,那份自责与后悔真的是无法用语言形容。当事后我和宝宝讲起这件事时,宝儿竟然平静地说:“不介意。”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末,我们带着宝宝在花园玩儿。宝儿依旧对别人的小车抱有极大的兴趣,推推、摸摸、坐坐,很过瘾的样子。一个小朋友的小车筐里有个手摇铃,吸引了曹小宝的注意力。其实这类玩具在他适龄时都不大感兴趣,更不用说现在已经两岁了。但就在那个时刻,他偏偏看上了这个玩具。拿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的看,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摇铃的小主人也发现了,急切地想拿回,大叫个不停。我赶忙让曹小宝把摇铃还给小妹妹,宝儿当然不肯。妹妹急,我也急。就在我劝宝宝的时候,一只大手突然间出现在我面前,原来是妹妹的妈妈,带有强硬的意味要从宝儿手里拿走摇铃。当时我心里确实一惊,一般这种情况下,家长是不会上来从小孩子手里抢走东西的。但当时的情形我也顾不上多想。一边让宝儿爸找宝儿的玩具给妹妹玩,一边继续劝说宝宝。最终,宝儿松手了,可摇铃不是我递回去的,而是那只大手拿走的。宝儿的一辆小车也到了妹妹手里,妹妹一手一个,开心地咯咯直笑。很快,妹妹手里就只有小车,摇铃不知被扔到哪儿了。我当时没太过心,宝儿也一样,很快就被别的东西吸引了注意力,忘了摇铃。
当我们要回家时,宝儿突然想起了他的小车,来问妹妹要小车。妹妹不肯,又哭又闹,妹妹的爸爸劝说妹妹还车。在这种情形下,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孩子玩吧,别让她哭了,大热天的”,一边又劝宝儿回家。宝儿一脸的委屈样,站在妹妹身边不动,等着拿回他的车。我的劝说让宝儿感到委屈极了,小嘴一瞥一瞥,就要哭出来的样子。但我依然在试图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终于,宝儿不再坚持,同意回家。就在我带着宝儿转身的瞬间,我看见了妹妹妈妈的表情,我读懂了那个表情。瞬间,我就明白了,后悔了。我一面鼓励宝宝勇敢,大方,敢于表达自己;一面又压制宝宝最本能的想法——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的反复让宝宝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这也正是早教中的一大误区。反观妹妹的妈妈,一面明示暗示自己的老公不要管,一面警惕地盯着我的动静。在她的心里,女儿才是最大,才是唯一。我为自己感到羞愧,也感到深深的自责,我的关注点穿越了宝宝,落在了别人身上。
晚饭时,我和宝宝说起了刚才在花园的事儿。问宝宝“介不介意妈妈刚才的做法”,宝儿面无表情地说:“不介意”。我的心里一算,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晚上等宝儿睡了,我和宝儿爸又谈到了这件事儿。宝儿爸也认为我的做法不当,但鉴于我已经后悔得不行,他也没责怪我。我反思,如果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我该怎么办。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想我应该是站在儿子身边,鼓励支持他的正确做法。拿与不拿取决于他,而我,应该也必须是永远站在他身边,给他支持和鼓励的那个人。
==================================================================================================
感谢各位管理员的推荐和加精,让宝儿妈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了新浪育儿博客,又得到小图标一枚
。
感谢各位管理员的辛勤和努力,受到推荐,宝儿妈真是备受鼓舞,心情就像小时候受到表扬得了奖状一样。要加倍努力哟!
下面是推荐到新浪育儿博客的截图,小纪念下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