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录的“魅力量”(1)——埃及蒲纸

(2009-07-10 11:03:13)
标签:

纸莎草

埃及人

莎草纸

芦苇

记录

杂谈

分类: 记录的“魅力量”

记录的“”(1)——埃及蒲纸

 

说明:为了这个专辑,特地创建了一个新词“魅力”+“力量”=“魅力量”

 

几年前,我在埃及旅游的时候,当地的导游穆斯塔法,一个埃及文化大学中文系的讲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中国人都说纸张是你们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实埃及人发明纸张比你们早3000多年。”这话有点像挑战,我不愿争辩。其实,这两种纸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有千秋。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中王国时期,尼罗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沼泽、浅水湖中,盛产着一种叫纸莎草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遥想当年盛景,可能像今天的白洋淀一般。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现在发现的埃及浮雕中,就可以找到它的踪迹。纸莎草浑身都是宝,花可以作装饰,嫩枝可当作食物,根可以制作碗等器具,有时也当作燃料,甚至用它来造船(苇舟),航行在尼罗河上。但它最伟大的功用,则是众所周知的造纸,造出的纸在英语中写作papyrus,是希腊语πάπυρος(papuros)的拉丁文转写,这也是英文中“纸(paper)”一词的来源。现在一般译成“莎草纸”

 记录的“魅力量”(1)——埃及蒲纸

纸莎草造莎草纸,读起来十分绕口,就像“奶牛产牛奶,油菜榨菜油”一样,几乎变成回文了。我最喜爱的译名是“蒲纸”,不但发音接近,意义包含,还兼顾这种纸张的制作工艺,一举三得,比“可口可乐(Coke-Cola)”“俱乐部(Club)”的翻译还略胜一筹,可惜使用得很少,大惑不解。

 

纸莎草的生活习性和芦苇大概是堂兄弟,不过细部区别还是很大,茎横切面为实心的三角形,不象芦苇是空心的圆形。将草茎去皮,纵切成细长片,再象编竹席或蒲包似地将之交替排成互相垂直的两层,最后将两层压成一片,干了以后,再以石块或其它工具磨平其白色的表面,就变成纸了,所以我说“蒲纸”的翻译十分传神,就是“像编蒲包那样编出的纸”,意贯中西。这种工艺,后来竟然失传了,直到1962年才由埃及人哈桑拉贾(Hassan Ragab)重新发明,顺便提一句,这位仁兄是埃及首任驻华大使。我一直纳闷,这种工艺也不复杂呀,要是搁在中国,看看原料和实物,念叨一下“蒲纸”的名字,很显然地就能捣鼓出来,也许哈大使是睡了中国的凉席触发的灵感,才建立了恢复埃及国粹的不世伟业。

 

其实,纸莎草的堂兄弟芦苇也不必自卑,虽然在中国乡下,芦苇通常与蒲草为伍,被编成芦席、蒲席之类,但它还是上好的造纸材料。由于质地细腻,芦苇是制造宣纸的重要材料,但不是用编织法,而是化浆,属于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一类,当然造出来的是中国宣纸,其品质远胜于穆兄向我叫板的埃及蒲纸。

 

为了更快更流利地进行书写,古埃及人发明了灯芯草笔,把灯芯草茎的底部压散碎至毛状,上部的蜂室结构可储存足够写完一行文字的墨水。书写采用的墨是采用黑烟灰或红色氧化铁和树脂水混合而成,分红、黑两种颜色,也算是“丹青”了。砚台并不普遍,采用上等石料,呈长方形或椭圆形,使用时用木棍或石条研墨。蒲纸、灯芯草笔、墨水和砚台是古埃及人的文房四宝。

 

在埃及新王国以前,蒲纸的质量差异很大,厚度和表面的光滑度也各有不同。新王国时代工艺改良后的蒲纸通常很薄,且呈半透明色。由于只使用纸的一面,在书写的一面要进行施胶处理,使墨水在书写时不会渗开。

 

据说,埃及的法老拥有蒲纸贸易的垄断权,类似今日的专卖。法老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地区,换得巨额外汇,赚取不菲利润。蒲纸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相当贵重的物品,以致成为公关中相当有力的武器。史籍中多次记载,奉上几百卷蒲纸,对方“见纸眼开”,成功搞定。

 

蒲纸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喜干怕湿”,所以在埃及的干燥气候下可以很好地保存。但是在潮湿的环境中,象欧洲的罗马特别是高卢地区,为了保存纸莎草纸文献,人们不得不反复抄写。罗马皇帝泰西德斯为了妥善保管好历史著作,曾命令官方抄写员每年抄写十个副本,然后送到图书馆收藏,可谓不计成本。

 

蒲纸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 如果陆路转运的长途颠簸,破损率难以承受,所以一般通过水路运输,也是因为这个特点,古埃及人最初是将纸卷成卷轴使用的。

 记录的“魅力量”(1)——埃及蒲纸

蒲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应用时间最长的纸质传播媒介,从公元前3000多年一直到11世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书写在蒲纸上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羊皮纸逐渐取代蒲纸,成为欧洲最基本的书写材料,只有教会还在使用,并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1世纪时,教皇本尼迪克特三世还用蒲纸来书写诏书,但那不过是发思古之幽情,显示尊贵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