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幸经阳城籍同事李怀彪先生介绍,得知阳城有一名山,曰:中华山,乃中华民族之始祖山。近日成行拜谒,甚感惊叹!感慨之余,留诗一首以表对李怀彪先生几经诚邀未能同往的感谢和歉意!
《中华山游记》
中华名山始何年,
独来寻探忘尘烦;
若是佛子回心转,
观音脱化渡善贤。
松藏古寺云藏月,
僧念经文客许愿;
人遇逆境君莫怨,
佛逢乱世心亦寒。
我泱泱中华,江河秀丽,名山无数,但有记载名曰中华山的大概有三。一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水市广水办事处城北3公里。但其介绍中却引用了阳城中华山的碑刻内容,只有森林山名,不见文化印痕,实难让人信服。二是位于贵州北凤冈县王寨乡的中华山 ,据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龙泉知县张其文撰写《龙泉县志稿》3000余字,在"山川名胜"一目中记道:中华山在县城东九十余里。是临济禅宗正传33世传人的天隐道崇禅师(号南滨隐人,生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卒年不祥)在清康熙年初(另说清顺治18年)来凤冈王寨创建禅寺,培育弟子,引教开宗,接引信众;天隐得法敏树后,由石阡过乌江来此山,住山顶净水坪"毗卢寺",净水坪,在中华山主峰处,此处一天然凹地,四周突耸五峰,尤如五瓣莲花绽放,花华同音,天隐便将此山易名为中华山传至今天。可见,此山的历史并不遥远,也只有区区数百年而已。而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的中华山,则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溯源。实实在在乃我民族之始祖名山。且听我慢慢分解。
中华山位于阳城县驾岭乡护驾村东南侧,距县城25公里。《中华山创修碑记》载:“吾阳有析城天下之名山也,山之阴有护驾村之东南孤峰特立名曰中华山——。”碑文记有:“邑儒学廪膳生员郭玉珩沐手撰 大清同治贰年岁次癸亥 季秋吉”。从北面看,他像一头头朝东,尾甩西的大公牛,故百姓又称“牤牛山”。中华山古建筑始建于宋光宗元年(1190年),后屡次兴工续建,形成重复宫:三教殿、药王殿、关帝殿、魁星殿、无梁殿、灵官庙、南顶阁、观音殿、送子娘娘殿、龙王宫、极乐宫、协善宫、土地庙、八仙图、三百六十五台阶陡直石梯等古建筑群。其中“三教殿”为最。历史上曾是远近闻名的三教圣地(儒、佛、道)。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庙会期间,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络绎登山朝拜,景象十分壮观,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造成失修,于20世纪40年代末彻底毁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南顶阁曾是我军秘密开会联络地点。唐天际司令员等老前辈曾率部逗留中华山与敌周旋,遂吟诗励志:中华万瀑千峰秀,坨河细水去悠悠,历尽千古奇山绝,何惧尔曹弄小舟?
说到中华山,不得不提及阳城。阳城古称获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而中华山正南的析城山,更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山,有十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典文献《尚书.禹贡》、《汉书》、《水经注》和唐代房玄龄所著《晋书.地理志》等书籍中都有十分详细而且准确地记载。从历史记载看,析城山的全盛时期应该是在北宋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沿着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相传析城山即是当年汤王祈雨处。可见析城山之名甚古,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传说4000多年前,汤帝曾在舜王坪耕作,受到当地先祖们拥戴和保护,至今舜王坪上仍有古庙一座,名曰"汤王庙",因而后人将舜王坪下的这个小山庄起名护驾,一直沿用至今。而在中华山西边不远的沁水历山周边许多村落中流传的中条山、华山,即为“中华”民族之由来的说法,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中华山之命名,看来由来已久,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析城山位于群山万壑之中,系中条山山脉东段主峰。它东托砥柱王屋山,南枕鳌背山,西望历山坪,紧挨小尖山,北临获泽河。阳城中华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驾岭乡,析城山之北,小尖山之东。孤峰特立,风光优美。中华、析城、尖山,三山成鼎立之势,相距不过8公里,真妙合天成也。究竟何年何月名曰中华山之名,不得而知,但从周围分布村庄的古老名称,便能洞悉一二。在中华山周围各个村庄流传着很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为中华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相传周穆王曾在获泽观看当地百姓养蚕盛况。《穆天子传》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为纪念穆天子这次到获泽观看采桑养蚕、体察民间疾苦的出行,当地百姓把穆天子停车膏油的地方叫膏车(今告车村),把他停下来住宿的地方叫驾岭(今驾岭乡所在地),把他的侍卫队住过的地方叫护驾(今护驾村),把他停宿又回,听取民间事务的地方叫回龙殿(今回龙村),把老百姓朝见穆天子的地方叫见龙地(今受益村东),还修建了一坐见龙宫,至今,见龙宫静躺山谷,回龙庙挺立路旁。
如今,中华山重复寺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儒(孔夫子)、佛(释迦牟尼)、道(李老君)供于一殿,归于一理,瑞气磅礴,祥光万里。三教文化、博大精深,令后人叹止!三教合一,三位一体,感化终生,劝善止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笔者特在日志中留下此后记,以记之:
久闻中华山,过阳礼拜谒;东登真武阁,凭栏远眺前;遥望圣王坪,北门依稀见;山林阴阳明,正午日光艳;孤身游山涧,心静清澈般;聆听梵音净,欣赏俊秀山;暂忘功利欢,片刻心神悦;留念钟鼓声,风华盛世谐;难表云天恋,隔窗回眸探;已过护驾村,再见中华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