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侯“中架”的技击架子与养生架子

分类: 武学 |
关于“老六路”
杨健侯的“中架”,即现今所谓“老六路”,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脉络流传了下来:一是杨健侯——汪永泉——朱怀元、孙德明、刘万仲、魏树人等;一是杨健侯——李景林——高作霖。汪永泉从七岁到十四岁跟杨健侯学拳,之后拜杨澄甫为师跟他学拳。“老六路”之所以我们今天还能见到和学到,基本上就是靠了汪永泉的传承之功。高作霖,大家都知道他练孙膑拳,知道他会杨式“老六路”的可能就不多了。他是跟李景林学来的,而李景林是直接从杨健侯学来的。所以这一脉也值得重视。高作霖晚年长期生活在淄川老家,所以这一脉不太为人知晓。他传于陈思同、孙良廷等,叫“传统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陈思同又传了章丘马新利。这一脉的其他传人,兹不尽述。
现在人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朱怀元、孙德明、魏树人打的“老六路”(即“中架”)。我经过比对和揣摩,觉得朱怀元与孙德明所打的“老六路”,比魏树人要地道一些。朱、孙二人,才是得了汪永泉真传的人,他们松散自如,意在行气,忘形而取意。朱怀元是浑身一松到底;孙德明是融会贯通他所学的各种拳,打得别有风味。至于魏树人,其悟性和功夫也还是很高的,也有很好的发人能力。
当初汪永泉教魏树人,是教的他养生架子(魏当时有心脏病);而教朱、孙等人的,是偏重技击的架子。——是不太一样的。
但差别也不是太大,主要是养生架子的一小部分招式里多了些绕小圈的动作,而且相对要打得慢。
2017、9、1
补记:
此后我则放弃了魏树人版本,转向了朱怀元、李和生的行架。
资深武术家孙志老师告诉我打太极拳要“松而不懈”。
陈小旺说:“适度地放松,放松不是越松越好,松多了也是‘误差’。”
汪永泉说三条劲路总得有一条是紧着的,其他两条是放松的。(那三条劲路是:一、由丹田经肩、肘到手;二、由丹田经前胸、肩前、尺骨到手;三、由丹田经命门、后脊梁骨、肩后、桡骨到手。)
李和生系朱怀元的嫡传弟子。关于打“老六路”的名家,尚有在西南和江南一代影响甚广的李雅轩。
关于“老六路”的养生、技击两种打法的区别,在下面谈谈相关情况——
马新利说:“1991年前后陈思同老师教我杨式太极拳时并没提过‘老六路’‘中架’之名,就是叫‘杨式太极拳八十八式’。现在网上有‘跤王花蝴蝶’打杨式太极拳的黑白视频,与我学的,即杨健侯教李景林,李景林教高作霖,高作霖教陈思同,陈思同教我的这套杨式太极拳很象。”马新利的话,基本上是印证了我对杨健侯所传授的那套拳架有汪永泉、李景林两条线路而流传至今的判断。至于“老六路”“中架”之名,大略是后人的称谓,事情还是一个事情:我仔细比对了马新利提供给我的“八十八式”动作名和魏树人在《杨式太极拳述真》里提供的“老六路”动作名——我依据后者习练过两年——感觉到这两份东西尽管在措词用语上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就是描述的同一个套路。仅有的值得一提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小七星锤”,而后者则有这个步法灵活的相对更实用的招式。不过,新利提供的“八十八式”动作名里没写“小七星锤”,并不代表实际传授中没有它,它可能属于“暗含”而秘授的招式,类似的还有“撩阴掌”等好几招(“撩阴掌”的秘授性质是根据马新利所言)。至于上述的“八十八式”拳谱在“转身(双)摆莲”之后重复了一下前面已有的“玉女穿梭”,然后又重复了一个“转身(双)摆莲”,那就仅仅是重复而已,不算很大的差别。
新利所说“跤王花蝴蝶”打杨氏太极拳的视频,我看过之后,确实没想到他打得是比较快的,那么根据新利的介绍我就推想到:李景林、高作霖、陈思同、马新利所打的老六路(中架),就是这么样比较快的,是在更大程度上针对技击实战的。其注重实战意味的练法,我们从杨氏太极拳秘传九诀的“全体大用诀”里,就能感受得到。
朱怀元演练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略探
杨氏太极拳传人当中名义上的第五代,有的其实是第四代。我们在此按名义上的说法,那么第五代传人当中打“老六路”的几位名家朱怀元、孙德明、李雅轩(应该还有别人,我在这里就不做广泛全面的深讨了),以及朱怀元的弟子李和生,基本上都是按汪永泉所教的来打,并且是养生架子。我个人判断,汪永泉生前只教了养生架子,没教技击架子。
魏树人也是师从汪永泉的,也学的是“老六路”的养生打法,但他在整理《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时所整理出来的“老六路”,未必能完全符合汪永泉传予他养生架子。应该说朱怀元、孙德明、李雅轩、李和生所打的“老六路”的养生架子是更符合汪永泉所传的;而魏树人的就相对偏离了一点。
我就此套路,主要是以朱怀元的演练为代表,来谈几点观察所得或心得如下:
一、多有俯身做“海底针动作”的地方,尽管“海底针”之名在其套路动作名中就象魏氏书中的一样也是只出现过两次,但“揽雀尾”(注意,不是“上步揽雀尾”)的开头、“白鹤亮翅”的开头,以及“云手”里每个云手动作的开头,都有海底针动作。
二、步子移动还是有其比较利索的地方。移动步子时如果有微微的提膝,很轻快地就带过去、脚就迈出去了,步子总在转腰和出手之先。
三、“斜飞式”、“野马分鬃”的向前上方分掌,与魏树人的以及社会上比较通行的打法不太一样。朱怀元也好,李和生也好,是略屈膝而下沉一点重心,然后斜度比较大地往斜上穿掌。
四、“玉女穿梭”里有微微运转肩膀的特别偏于养气要求的动作,四次“穿梭”的每一次推掌,其前、其后,都分别有这种动作。在整个套路里,这样的动作不止“玉女穿梭”里有,在很多招式里都含有的,这是朱怀元的一个特色。(这里顺便说一下:汪氏的比较好的弟子,每个人对动作的处理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但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五、“单鞭”、“倒撵猴”、“楼膝拗步”,都是讲究中线出击的,即对准自身中轴线后再出击(或掌,或中指背侧),并且含一合一开之意。
六、网上所能见到的朱怀元这套演练视频里,有一个关于“撇身锤”的问题需要讲。如果包括“翻身撇身锤”的话,全套一共三处出现“撇身锤”,视频当中,前两个“撇身锤”他忘记打了,最后一个打出来了。我看到其弟子李和生的演练视频,这种老架的“撇身锤”(不同于国家规定套路里的)是一个都没少。(长松按:打“老六路”的人很容易会在演练中忘记了撇身锤。套路中的三处撇身锤,都是下面接着“进步搬拦锤”的,从“扇通背”或“进步载锤”一转身略掉撇身捶而直接打“进步搬拦锤”会很顺,故而此处容易漏掉“撇身锤”。我们就这种“遗漏”还应该知道一点:也有可能是老拳谱里“进步载锤”后边原本并无撇身锤,比如李景林的拳谱里此处写的是“回身白蛇吐信出掌”,是很简单地出了一反一正两掌,下边就是“上步搬拦锤”了。)
剩下的问题也还有,不再啰嗦了。以上是我围绕朱怀元的打法作的一些研究和总结,对我自己的习练是有帮助的,也希望能帮助到同好。
2018、11、5
补记:
后来我主要以李和生的打法(视频)来打了。因为我觉得朱怀元的,速度偏慢,出现“朱氏独特晃转肩头以沉气的动作”的地方也太多。
杨式太极拳偶谈
杨式太极拳一式与一式之间的衔接,上肢来说主要有两条规律:一只手起,另一只就落,一只手落,另一只就起,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一只手在高处或低处,另一只手跟上去,然后再一起运行。
杨式太极的步法,主要是“川”字步,就是一只脚站定另一只脚迈步时,基本是划弧形。但是这期间有个略微的提膝动作,是提了膝之后往斜前方探着迈出去。杨式太极的这种步子其实迈得挺轻快。
打一动时,脑子要预想着接下来的一动,依次类推,气就贯通了。
身姿的基本要求是:中正安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松胯,气沉丹田。
“含胸”不是凹胸。杨澄甫讲“拔背”是内气沿脊柱往上升,并且说“含胸”就是“拔背”。“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松”,胸部松了,自然亦含有内气也。
所谓“脚底生根”:重心落在双脚的脚掌和脚跟之间。意念兼顾四围,眼睛看前方,但脑后也有“眼”似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老六路”养生架子杂谈一则
“老六路”的养生打法的单鞭里头,有一个动作是高处的手下落而以指尖搭在另一只手的腕上再两手共同抬起。我在此比喻一下这个“单手下落”的意蕴——这个落,是大潮退去或夜幕降下;后面的双手起,则是日出天明、万物萌生。
再推而广之地说:凡双手下落,以及单手下落(包括下落手不搭在低处手之腕上的),也都是这个“大潮退去或夜幕降下”的意蕴;后面的起,也都是“日出天明、万物萌生”的意蕴。
2019、1、18
关于李景林为他学的杨氏太极拳“中架”所自写的拳谱
李景林所传的“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就是他从杨健侯那里学来的“中架”。这是我们对照杨氏的拳谱和李氏的“自定拳谱”(经高作霖、陈思同等流传下来了——连同“九诀”一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的结论。
李景林当初从杨健侯学得这套拳的动作时,并未抄录杨的拳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李景林所传拳谱是他自己根据动作而编写的,——相对比较详尽,而措辞上又比较粗陋,是他自己为了便于自己记忆而写下的。我估计,可能李景林当时从杨健侯那里学得此拳架的动作后已经很满意,并未再向杨索要拳谱,但是后来他要得到或整理一份拳谱时,杨健侯已经去世而无从获得健侯手里的那份拳谱了,他就自己根据动作写下了一份。
但是与李景林“自定拳谱”一起流传下来的一份一千多字的“杨氏太极拳秘传九诀”(还附有一份一百多字的“五个要领”),就其文词和意蕴来看,明显不象是李景林的手笔(李景林并不象陈微明那样善于文字表达,这一点从他的“自定拳谱”文词可知),“九诀”的意思渊深,表达精到,恐怕非一代或一人所能为。总之,这份“秘传九诀”,应该是杨健侯直接传给李景林的。
我在2017年9月见到了“八十八式”的拳谱(李景林所写定者),以及“九诀”和“五个要领”。是马新利从手机发给我的。一年后,他又从网上发给了我他自己演练这套“八十八式”的视频(2019年3月我和光京录下了孙良廷老师打的“八十八式”,与新利的做对比,收获很大!毕竟他们打的这套“八十八式”,都是沿杨健侯——李景林——高作霖这条传承线路而下来的。其中孙良廷辈分高,他是直接从高作霖学得此拳)。我在见到新利演练视频之前,曾经为了我自己的记忆的需要而为别的几个武术套路变过动作名(只因暂时找不到原版的动作名),所以我一旦看到新利的演练动作,并去对照李景林自编拳谱以及魏树人整理的“老六路”(即“中架”)的拳谱,就马上知道李景林所传拳谱的性质了——是他自己根据所学来的动作而自己编写的。
经过李景林流传下来的这套“八十八式”,与杨健侯的纯中架可能有一点差异,但能差异到哪儿去呢?这种差异应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它一直在很有限的几位武术家之间流传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李景林从杨健侯那里只学了“中架”或“老六路”的技击打法,而汪永泉是将技击、养生两种打法都学了。单就技击架子(技击打法)来说,李景林所打的与汪永泉的会有一点不同——这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到的。为什么能推想得到?因为将汪氏传下的养生架子与李景林传下的技击架子做比较是完全可以的,毕竟它们基本上还是同一套拳,那么将两边的动作进行比较和分析,会得到很多“个中消息”——有关于它们的某些联系和区别。
汪永泉虽长寿,但技击架子基本没有教给什么人,他只是传了养生架子。养生架子打得很慢,再就是有少数动作是不同于技击架子的,——拳谱原本是一样的,只是打法不尽相同。
关于这套拳的养生、技击打法的差别问题。首先,时长不一样,朱怀元打的养生架子,大约要39分钟,李和生打的养生架子大约是31分钟,而李景林传下来的技击架子,只有9分钟左右。其次,有的招式是不同的,这两种架子之间的不同招式,在我印象里有七、八个吧。但是应该说两边在招式编排上是一致的(比如,野马分鬃所出现的地方是一致的,而且虽然具体打法不一样,但还是有联系,起码还都是叫做“野马分鬃”)。这方面唯一的不同只是技击架子里多出了“左蹬脚加双峰贯耳”的小组合,即技击架子里蹬脚加双峰贯耳是出现了右边、左边两次,而传世的养生架子是只有“右蹬脚加双峰贯耳”,左边的没有。
2019、4、13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技击架子与养生架子的少数不同之处
当年杨健侯传给李景林的“杨式太极拳八十八式”,乃是杨健侯“中架”或“老六路”的门内打法,即倾向于训练技击能力的“技击架子”。此“八十八式”,并非李天骥在李景林、李玉琳(天骥之父)为山东国术馆教学而整理的“八十一式”的基础上而整理成的那个“八十八式”,这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李天骥整理出来的这个套路,不属于“老六路”了。
杨氏“老六路”的技击架子与养生架子之间的关系,有三点:一是一般地讲的话养生架子是技击架子的基础,得先练好养生架子才能练好技击架子,即所谓“先练大圈,再练小圈”。二是养生与技击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养生架子也包含技击发人的因素。三是两者的练法还真是有所不同,就象朱怀元讲的:“养生的架子是以身带手,也就是拿腰带着手练拳;而这个技击正相反,是以手带身。”怎么看待这个不同呢?这其实是一个深有联系的不同,其实就是第一点所讲的,——由养生架子到技击架子,是一个把“圈儿”逐渐练小的过程,随着功力的提高,“圈儿”变小而接近于没有,那就是直接的发人动作了。
杨健侯在杨式太极拳的一般性的普及上,是传授“中架”的养生架子。而教给李景林这位武术大师的(长松按,李景林初见杨健侯时十九岁,杨健侯去世时李景林三十三岁),想必是与养生架子有所不同的技击架子。至于教给汪永泉的,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是技击架子、养生架子都教了。汪永泉十四岁之前直接从杨健侯那里学的“中架”的两种打法里的技击架子,当与李景林的“八十八式”是一回事。这套拳架目前流传不广,会的人极少,但它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
李景林把这套拳架传给了孙膑拳大师高作霖,高作霖又传予其弟子(他常对弟子说此套杨氏太极拳很适合四十岁之后去练)。笔者发现这个架子,就是从这个流传脉络上。
因为从技击、养生之不同则重点派生出了“老六路”的两个架子——技击架子和养生架子,那么这套技击架子与朱怀元、孙德明、魏树人、李和生等人传承的养生架子(其中魏树人传的“老六路”养生架子,相对偏离得多了一点,本文不论),虽然大体相同,但的确又有一些差别:
一、首先时长不一样,养生架子大约要打30多分钟,而李景林传下来的“八十八式”技击架子,动作大略还是那些动作,打下来却只有10分钟左右。
二、“八十八式”有在第一个“抱虎归山”里的,以及“后尥腿斜飞式”的那种大幅度的后尥脚摔跤动作(前者后抬右腿,后者后抬左腿)。李景林自己写的这套拳的动作名里,把第一个抱虎归山分解成三个动作名:“穿掌回身搂膝拗步出掌、揽雀尾、抱虎归山”,显然是他把杨氏拳的抱虎归山的核心动作搞错了,核心动作是掤捋挤按之前的“侧身磨绞”,而不是后边那个后起腿的动作。因为李氏这个错解,他写第二个抱虎归山是表达成了这样两个动作名:“穿掌回身搂膝拗步出掌、揽雀尾”。总之,“八十八式”作为技击架子有这种后尥腿的摔法,养生架子里则没有。
三、“八十八式”的“撇身锤”,有翻拳短打(即搬拳)和拳头经身体右后的画圆抡打。养生架子的“撇身锤”,是经过右横肘,左小臂叠右小臂,左横肘,转身搬右拳推左掌,捋回左掌,最后左掌推挤右拳之腕画弧从胸前拧推至头部右前方(含义是一个贯拳,拳心斜向外),——这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撇身锤”的养生架子打法。
四、“八十八式”
五、“八十八式”的“揽雀尾”的“掤”,很独特,是掌指冲前的托举对方肘部的,而另一手与此同时有搭对方腕而下按的配合之意。
六、“八十八式”的“提手上式”也是出现了三次,但第一个“提手上式”之前可以有个“撩阴掌”(此式老师一般不教也不露),然后有两手相互往复的擒拿动作;第二、三个则简单一点,没有双手的往复。另外,“八十八式”的三个“提手上式”都是要独立而提膝的,养生架子的则不提膝。
七、两者的起式不同。技击架子的起式,一开始是双掌从体侧直臂升起而经脸前逐步按于小腹前(更有传统武术的味道);养生架子的是双掌在体前一起一落。故而识者观其起式便知是“老六路”的哪个架子了。
八、技击架子的云手动作有三种(差异在于高处的手的手心朝向),养生架子则只有一种。养生架子的云手所包含的“海底针接前撩掌”,技击架子里是没有的。技击架子的云手更简捷,但有三种云法。
九、揽雀尾或抱虎归山往下到单鞭的过渡,技击架子更简捷。
十、养生架子的“如封似闭”后边的“十字手”,要俯身抱起十字手;“八十八式”在此不俯身(但它是蹲马步抱十字手于腹前,且十字手不上抬至胸前)。
十一、“老六路”第六路的“转身单摆莲”,在李景林的拳谱里写的是“回身抱十字手右蹬脚”,——它是个“蹬”。也就是说在“八十八式”里这里是“蹬”。后面的“转身双摆莲”,李氏记的是“转身摆莲,玉女穿梭,摆莲双楼膝”,动作上是一共摆腿摆了三次,左腿一次,右腿一往左一往右是两次。他记的“玉女穿梭”就是架推。
十二、“八十八式”的“栽锤”是向前而不是向前下方出拳;“指挡锤”是个撩锤。
十三、“八十八式”的第三路没有“小七星锤”。但是朱怀元打的养生架子里是有的,左掌尖搭于右拳腕而置于身前。李和生打的养生架子在此处则做成了并步肘底锤,不知何以如此,我估计这可能是李和生的一个“偶然的错误”,研究者可能没必要管它。
我估计杨健侯教李景林这套拳时,没有给他拳谱。因为李景林传给高作霖的所谓“杨式太极拳八十八式拳谱”当中的一部分动作称谓,显然是他自己根据所学动作而自行“描述”的——这恰恰是此套拳在武人间隐秘传承的迹象。
2019、11、17
(以上各文章,乃柳长松写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
以下为马新利从他师傅陈思同那里手抄来的杨氏太极拳“九诀”,笔者稍作文字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