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桩的走位
(2019-12-08 17:06:11)分类: 武学 |
2019年春节刚过,我因正月初五去公园晨练时没见孙老师来,初六一早在路上“灵机一动”发微信向孙老师要梅花桩拳谱。他回复说:“梅花桩没有固定的拳谱,每次都有临场编排的成分。”然后发给了我他练“五势”和“五势头”的视频,并接着说:“要学梅花桩,先学五势。五势是不变的,势与势之间的连接是万变的。五势是静功,连接是动功。梅花桩最好是多人一起练习,它不是套路,而是一种阵法,可培养相互配合、目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和第六感觉。完整打下来大约一个小时。也可以打半套(即九角当中的前五角),要半个多小时。”
后来我跟孙老师学龙行剑、龙凤双剑等,并集中学练踢腿基本功等的那一阵,他也经常带我们打打梅花桩。他说每天都练梅花桩,三个月下来身体就很壮了。还说梅花桩练久了,人与人之间就有那么一种默契和感应。到秋天时有一天他介绍说:“梅花拳属于昆仑派,早在汉代就有了,从明代以来有其明确的传承谱系。山东大学的燕子杰专门研究梅花桩,做过很多走访调查,出了很厚的专著。在山大传授梅花桩几十年,弟子众多。他是当年在北大上学时跟韩其昌老师学的。”
梅花桩的所谓“五势三法”,五势大、顺、拗、小、败,三法是摆、行、扎,这是梅花桩在动作上的最基本的东西。(五势也叫桩步五势;三法也叫行步三法。)
练梅花桩时,少则四人,多至百人皆可。每个人有四个围绕着圆心点的角位。一开始的第一角,叫“五势头”。第二至五角各由其变化,依然都会有“正反架五势”,但行步方面不一样。打完前五角后,再重复第二至五角,故而整个梅花桩打下来共打九角。第一角上打一个“五势头”(大约有二十个动作),接下来的八角呢,第二、三、四、五角打完后,第六、七、八、九角是“叠角位”地重复它们,等于是再打一遍第二至五角,这一共是八角,对应八卦。
可见第二、三、四、五角怎么走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组织人录下一个完整梅花桩演练视频这件事,孙老师好象是从2019年春天就一直念念不忘,所以今年五月份他和几个弟子做了完整演练而进行拍摄,我那天早上虽然碰巧没在他身边,但从录下的视频看到了,这才最终彻底看明白了梅花桩是怎么走位的。也就是说我搞清楚这个问题整整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大略来说是这样:打完第一角后,到对面打第二角;打完第二角后,到其对面即又回到第一角的角位打第三角;打完第三角后,到其“下”一个角位打第四角(逆时针移动到一个角位是往下;顺时针是往上。下同);打完第四角后,经过其“下”的一个角位而到对面去打第五角;因第五角的“正反架五势”是到下一个角位打的,这就又回到最初原位了,“正反架五势”打完后,第五角就结束了。这时如果要结束,再做仆步按十字手、摘星、布斗、右转身按双掌立正这四式作为收势,这算是打了半套。如果打完第五角还往下打第六、七、八、九角(等于是重复第二、三、四、五角),那收势的四个动作是接在第九角的后面。——总归是在原位结束。
需要注意:每一角的“正反架五势”不一定是在本角位上完成。第一、二角的“正反架五势”是在本角位打;第三、五角的到“下”一角位打;第四角的则是到其“下”两个角位——即到对面去打。后半段不赘述。
一共九角的动作,再四个角位上是怎么分配的?是这样:第一、三、七角共角;第四、八角共角;第二、六角共角;第五、九角共角。应该说,梅花桩整个的这些方位转换,对培养人的方位感和“布局能力”很有帮助。
关于梅花桩的走位,还有一个怎样“上角”的问题可以概括出来。“上角”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第二、三段(角)的上角或到达角位,都是通过“摆两步”和“撤法”(撤法有时可以是一对一对地进行,这样显得比较有秩序。如果是五人、七人等单数的人数一起打,相对着做“撤法”的两个人当然不可能是纯粹的对角关系,而且领者也要一个人“撤”到对面的,这就要求领者之外各人的“撤法”的落脚点要做点调整,以达“撤法”后的阵形齐整,即各人的间距要一致)。
第二种:第四段(角)是通过其上一段(角)的“跳转扎三捶”和“行三步”。
第三种:第五段(角)的上角,是从对面“长途跋涉”(转角两次)打过来的,具体是通过其上一段(角)动作里的“跳转扎三捶”和“行步”来实现“上角”。注意:这个“跳转扎三捶”是直接从第四角位打到其“下”一角位的“远点”上了;“行步”则是再往“下”走一个角位(至于到底“行”几步,当然是人数越多、圈子越大,越是走的步子要多)。
后半段不赘述。
那么几处“跳转扎三捶”,在迈步方向上有所不同:第二角的“跳转扎三捶”是往“上”有斜角;第三、第五角的是往“下”有斜角(仅四、五人的话只斜一点,即基本是“放射”方向地出去,因为“滚山捶”连着“右跃步栽捶”这两式做完之后有“左插步接右横步”的旋角步子了,——这处旋角就接近45度了);第四角的是直接跳行到下一个角位的“远点”上。(至于前两种的斜度怎么把握,那最好是要保证接下来“行三步”的这个三步之数。)后半段的相关情况,不赘述。
第五、第九段(角)的“撤法”,是沿圆圈的弧线往“上”(后)撤,与第二、三、六、七角里的“撤法”的基本往对面的情况不同。这个“沿圆的撤法”之前,那个“摆步”,最少也要四步;人多时,圈大了,步数一般来说会增加。
上面说过,第五、第九段(角)的“正反架五势”是到其下一个角位去打,所以最后结束一定是在演练最初所起始的第一角位上。
关于梅花桩走位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单数人数时怎么换位(第二、三、六、七角的“撤法”)?上面主要是描述了四人或更多人的偶数人数的情况。单数时是这样:
一、五个、七个等单数人数时,角位会稍有偏移动,但总归是每人有四个基本角位。
二、人很多时围成两圈的话,外圈的人怎么换位呢?我估计是隔两三人或隔其他略少于总人数之半数的几个人,来进行对角的“撤法”的两人相互换位。——照样是一对一对地换下去,有条不紊。
2019.12-2020.5
补记:
对于梅花桩,孙志老师介绍说它有很好的练功效果,另外当然也包含有丰富的对打和攻防的含义;它还是一个“活”的体系,即场上领拳的人可以即兴加动作或编排动作。
今天我开始又一轮的对孙志老师教的梅花桩(共走九角,四人以上的多人合练)的复习和习练。并从手机看到了燕子杰师徒作的梅花拳宣传片。从片中了解到梅花桩里的“走四门”(敢情孙老师教的多人练法是“走四门”,并非是很固定化的“套路”。他说过原本是八“角”,韩其昌老师革新后成了九“角”),特别是了解到梅花拳对练的成拳、拧拳、攻拳,——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套路。片中提到对练的拧拳、攻拳是“更趋自由灵活、变化不定,潜意识更加活跃,更接近灵感思维状态”。片中还介绍了“太平车”等。
有了孙志老师的言传身授,我再看这个片子,感触良多。原来孙老师对梅花桩的介绍是很准确的(他一般是即兴在武场给出一些信息,或说,或示范,非常尊重梅花桩本身的拳理体系);他早年在北京学练梅花桩时的那种氛围,我从他身上也能体会到一点;而我在师从孙老师学梅花桩的前提下再学习燕子杰老师这个宣传片里的内容,不由对两位前辈都怀感恩之情。(长松补记于2020年12月31日)
补记:
补记:
今天听孙志老师谈到,梅花桩的动作之所以不是固定的,是因为所有地方都可以即兴添加动作,比如腾空飞脚、侧空翻、旋子、旋风脚、落叉等。再比如“三法”中的“摆”,可以加转身摆莲腿等。可见,不单“五势”的势与势之间的连接是万变的,整个梅花桩的式子与式子之间的连接也是万变的。——这应当更接近孙志老师的意思表达,也更接近梅花桩的拳理和变化无穷的蕴含。(长松补记于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