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桩以及“脚趾抓地”
(2019-10-16 17:58:40)分类: 武学 |
站“太极桩”的目的:练习意守丹田。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全身贯通之气。一气贯穿,八面支撑。
站桩所应有的现象(感觉):丹田饱满,头脑清醒,胸部轻松,全身发涨。脚底生根,百会松开,周身气血通畅。一般是从手指开始,有发热发涨的感觉,顺序是,手指,手心,太阳穴,进而遍及全身。
具体要求:含胸拔背(长松按:我对“含”字的理解,是胸中含有自然舒适的气。所以含胸绝不是瘪胸和驼背),立腰松胯,头顶悬,沉肩坠肘,中正安适,气沉丹田,虚灵顶劲。通俗地说是上身保持自然直立,内脏放松,头皮放松(百会穴松开),气沉丹田。这一切都是服务于“意守丹田”,都是为了形成丹田之气,即周身贯通之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重心恰要落在前脚掌和后脚跟之间。你心里光想着“中正安适”,重心的控制上却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是不会得到气感的。(常常如此这般站桩,那么日常的坐、卧,以及骑自行车单脚点地等红绿灯的身姿,只要用意念一找,皆可得气感,而且是在一两秒内得到,尽管不象专门站桩那么强烈。)
必须是五脏六腑皆放松,全身骨节皆自然松开,还要能虚灵顶劲或虚领顶劲。(“灵”我认为是指的百会穴;而虚领顶劲因为用了“领”字,就不止可以说站桩,也可以用于太极拳的动作了。)屈膝下蹲,是为了让气血循环有一个“发动机”;用“内劲”来支撑双膝,便可保持双膝的松开,它是在松开的基础上而自然协调地用力。蹲得深度不是定死的,根据体质和个人情况,以恰能形成最充沛的丹田气和周身气为宜。
合抱于体前的双臂,虽有“坠肘”之要求,但也须“空出胳肢窝”。我个人觉得大臂纵向往前的角度是45度,横向往下斜的角度也是45度,——这是合宜的,这就叫站桩的“空出胳肢窝”。杨氏太极拳在行架和做动作上也有“空出胳肢窝”之要领,兹不细论。
太极桩的好处:常站太极桩,步行十多里路丝毫不觉得累。这是我切身感受到的。
关于“脚趾抓地”,今年3月份我听孙志老师说:“脚趾头抓地,是为了空出涌泉穴。”当时我只能理解站桩的“脚趾抓地”,后来多次听孙老师讲解套路动作时也提“脚趾抓地”的要求,我则始终理解不了,因为我觉得动态中间对步法有“脚趾抓地”的要求的话,岂不有不必要的肌肉绷紧了,岂不分神了?11月底我看到李天骥的一篇文章里谈武当剑的步法练习时他说:“练习时足心要空,脚趾要抓地,膝、踝要富有弹性,腰、膝、腹、背同时发力。……”也提脚趾抓地和空出脚心!第二天我就专门请教孙志老师了,对他说了我关于技击和拳架里的步法也要脚趾抓地的这么一个困惑。孙老师答复我说:脚趾抓地要配合呼吸的,一般在呼气时得脚趾抓地,抬脚时脚趾肌肉还是要放松的,脚趾抓地要配合内气,入地三尺,脚下生根,脚趾抓地是为了站得稳——千斤坠嘛。关于我说的“分神”之顾虑,他说练多了就自然而然去脚趾抓地了,能无意识达成。孙老师这番话,基本上打消了我的疑虑。单就站桩而言,我感到这个“脚趾抓地”和“空出涌泉穴”,再配合“提肛”和“舌抵上腭”的话(孙老师讲过“提肛”和“舌抵上腭”都是为了接通任、督二脉。另一位临沂籍的从小练气功的武友有“含胸拔背,松胯提肛”之言,我一时间对“松胯提肛”不解,他给我打了个比喻:“犹如穿着棉裤而腰带松了,可是棉裤还又掉不下来。”——自然前者喻松胯,后者喻提肛,倒也形象),涌泉穴和全身就能更快地发热发涨起来,且程度不菲。
但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前面所谈的“太极桩”的那些要领。尤其是将重心平均分担在脚趾与脚跟两者之间这一点,必须做到才行。
最后一个问题,站“太极桩”是不是一定要“脚指抓地”、“提肛”和“舌抵上腭”呢?我现在认为都是需要的,古人一定也是这么做这么要求的,但“脚趾抓地”要适度,即稍稍用力即可。
2019、10、16
201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