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的楷书

标签:
王羲之王献之《东方朔画赞》《洛神赋十三行》 |
分类: 书法津要 |
钟繇楷法,经由卫夫人而传于王羲之。东晋禁止立碑依然比较严格,于是小字书帖就容易发达,羲、献父子的“新体”,主要的就是基于小字书帖这种形式的书法艺术。其后的北朝真书碑版虽以大字为主,但是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了二王小楷的影响。
二王楷书的中宫收紧、主笔放展、字形变扁趋长,在历史上不是孤立的。二王之前的北碑《张猛龙》、《根法师》、龙门各造像,和二王之后的北朝碑,以及隋碑《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都有这几个特点。从程度上基本是逐渐显著的。二王楷书在这几个方面是承前启后的。
在楷书方面,现在能见到的钟繇楷书与王羲之“新体”楷书之间的书迹,不但有王廙《祥除帖》、庾翼《故吏帖》等刻帖资料,还有1907年出土的前凉“李柏书稿”、1974年出土的西晋“南昌吴应墓木牍真书”等新的真迹资料。二王的楷书,大略来说比前代更加的中宫收敛了。特别是我们看子敬《洛神赋十三行》,就更明显一点。从逸少到子敬,中宫更趋紧结。
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佛遗教经》,字形还显宽绰而趋扁,《告誓文》《东方朔画赞》《乐毅论》就有相当一部分字写成竖长形。以上右军的传世小楷法帖,都是后人的摹刻或再摹刻,可信度有多少,不好说,但是其中《东方朔画赞》和《乐毅论》的早期摹刻本是大家公认比较接近真迹而有神采的。随性变化,略有错落感,是其高于后代再转刻本的地方。至于《曹娥碑》,当是右军早年所写,接近钟体,《三希堂》所收版本明显不可信,现北京故宫藏本才是比较接近真迹的,过去很少有人提《曹娥碑》,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见到这份优质摹刻本。
窃意王羲之的楷书字形,大约从《告誓文》以后以取竖长之势为主。王献之稍稍发展之。(注意,横画很少的字,他们还是有可能会写成扁形。)后世欧阳询等进一步加强了纵势。总之二王在书法上开创了“流美之风”,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其楷字是要笔意连贯(相对于隶书)、字形秀美,于是就有了一个“中宫紧结”的特点(与长笔画搭配,显得收放有致)。
再一个特点是书写讲究中锋运笔的同时,还是很有书写的连贯性,即每一个字都是一气呵成地写下来的。这一点,与后来的唐楷是多少有所差异的,唐楷大多过分讲究藏锋、回锋,连贯性没那么好。
晋楷的胜处,在于用最简便的方法达成中锋行笔。不啰嗦,但力道不减。
前人“大王内擫,小王外拓”之论,是就行草而言。逸少的内擫,是中锋行笔;子敬的外拓,依然是中锋行笔,只不过更展纵激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