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长松释文的《郭店楚简•尊德義》

(2016-07-06 22:13:13)
标签:

子思

郭店楚简

分类: 论学文集

长松按:按照儒家对统治者的要求,只有他自身的“善”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将其推行到政事上,而行“德政”,即能推行礼乐之治。正如子思在此文中说:

善者民必衆,衆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爲政者教導之取先。教以禮,則民果以經;教以樂,則民尚德清悠。”

“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樂。爲古、率民、尚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殖哉而傳命。其載也亡厚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悔,莫大乎禮樂,故爲政者或讑之,或議之,或由衷出,或执之外,論隶其類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

看来,只有将个人内心的“善”,推之于政,才能是一个好的统治者。具体途径就是通过推行礼和乐;通过及时观照百姓的心理和情绪。对于那些无德的统治者,民众也好,邻国也好,人家和你交往了,也还是感到不能了解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厚德载物,才能与人肝胆相照,相互信任。——这正是 “其載也亡厚焉,交矣而弗知也。”的含义。

对于“禮”的重要性,子思作了一个比喻:“爲邦而不以禮,猶户之亡枢也。”在他看来,无论统治者也好,民众也好,对自身欲望的节制,是“禮”的重要内涵,所以他接着说:“治民非還生而已也,不以嗜欲害其義。”

子思认为,世代传承的职业才干,是一般的教育所不能传授和延续的。对此,他诠释得很详尽也很深刻:“夫生而有職事者也,非教所及也。教其政,不教其人,政弗行矣。故操實物也而有深焉者,可學也而不可疑也;可教也而不可道其民,而民不可至也。”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些功能、优点和特点。这个问题,是值得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的教育领域的人们所深刻思考的。按子思的观点,父之职守对于其子的熏染,是结合了实际操作和由内及外的人格构建的。他显然很重视这种“子承父业”对于社会职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子思认为,为政者要对社会风气负责,从自身做起,以德义为纲。所以他说:“消忿欎,改忌隙,爲人上者之務也。”

子思认为,超越狭隘的自我,才算有识。所以他说:“識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我么每个人,在行为上如何才能摆脱选择的困惑呢?先要能超越自我和认识自我。这叫知己。知己,知人,知命,知道,最后是知行。

子思认为,行德政,算是有长远眼光。所以他说:“因恒則固,識短則亡避。”

子思认为,结党是不好的,脱离自己慎重思考的那种盲从也是不好的。即结党和浅薄,应当戒除。所以他说:“不黨則亡怨,深思則亡悔。”

子思认为,“仁”、“忠”、“壯”、“禮”,是统治者不能违背的。所以他对统治者提出建议或要求:“尊仁,親忠,敬壯,歸禮,行矣而亡违。”

子思认为,仁慈和善良是个人修为的根本,抓住这个根本,个人修为就不是刻意的、勉强的,而是水到渠成和充满乐趣的。所以他说:“养心於慈良,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

子思认为,如果统治者承接下来的子民,尚且是怀有不满的,那么你需要顺从他们的意愿行事,而不是逆着他们的意愿行事。所以他说:“受不若也,可從也,而不可反也。”

子思认为,君子是修养很好的人,故而不会触犯刑法;小人是修养得不好的人,故而他们不会主动遵守“禮”的要求。他说“刑不逮於君子,禮不逮於小人。”含义当如此理解。

子思认为,统治者的以身作则,比他下达什么样的命令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均不足以平正,逾不足以安民,勇不足以挟衆,博不足以知善,敏不足以知㒢,殺不足以勝民。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

子思认为,要促使民众来积极地耕种或劳作,就要首先按他们的意愿来行政,也就是说要按照“義”的规范或要求来行政。所以他说:“凡動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義。重義秉理,言此彰也。”

本篇我辨识不出的几个字,因为都是单个出现的,用符号“”来代替的话很容易被认作口字,所以我特意用了“※”。

 

(以下为释文)

 

尊德義,明乎民,可以爲君。消忿欎,改忌隙,爲人上者之務也。赏與刑,祸福之基也,或前之者矣。雀(爵)位,所以信其然也;正钦,所以復禮也;刑罚,所以张舉也;殺戮,所以除咎也。不繇(由)其道,不行。

仁爲可親也,義爲可尊也,忠爲可信也,學爲可益也,教爲可類也。

教非改道也,教之也;學非改㒢也,學已也。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乱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乱之,湯不易桀民而后治之。聖王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戚夫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兿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安(焉),人道爲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識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繇(由)禮知樂,繇(由)樂知中。有知己而不知命者,亡知命而不知己者。有知禮而不知樂者,亡知樂而不知禮者。善取,人能從之,上也。善者民必衆,衆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爲政者教道(導)之取先。教以禮,則民果以經;教以樂,則民尚德清猶(悠)。

教以变(辯)说,則民执※倀貴(诡)以忘(妄)。教以藝,則民野以争。教以技,則民少(小)以吝。教以言,則民訏以寡信。教以事,則民力将以逐利。教以權谋,則民荡昏。遠禮亡新(親)仁,先人以德,則民進善安(焉)。行此序也,然后可逾也。因恒則古(固),識短則亡避。不黨則亡怨,深思則亡悔。

夫生而有職事者也,非教所及也。教其政,不教其人,政弗行矣。故操是(實)物也而有深安(焉)者,可學也而不可疑也;可教也而不可道其民,而民不可至也。

尊仁,新(親)忠,敬壯,歸禮,行矣而亡违。养心於子(慈)良,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導)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民有爲乱矣。受不若也,可從也,而不可反也。

君民者治民復禮,民除谋、智、恼、忿之趋也。爲邦而不以禮,猶户之亡枢也。非禮而民悦哉,此小人矣;非㒢而民服,世此亂矣。治民非還生而已也,不以嗜欲害其義。

趋民愛,則子(慈)也;弗愛,則戬也。民五之方格,十之方静,百之而后服。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樂。爲古、率民、尚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殖哉而傳命。其載也亡厚安(焉),交矣而弗知也。亡德者悔,莫大乎禮樂,故爲政者或讑之,或議之,或繇(由)衷出,或执之外,論隶其類安(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往矣。

刑不隶(逮)於君子,禮不隶(逮)於小人。

改※往者,復;依惠則民材(财)足;不時則亡權也。

不愛則不新(親),不慮則弗懐,不理則亡畏(威),不忠則不信,弗勇則亡復(覆)。

邪則民恶,正則民不吝,恭則民不怨。

均不足以平正,逾不足以安民,勇不足以挟衆,博不足以知善,敏不足以知㒢,殺不足以勝民。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也,下必有其安(焉)者,夫唯是,故德可易而施可转也。有是施小有利,转而大有害者?有之。有是施小有害,转而大有利者?有之。

凡動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義。重義秉理,言此章(彰)也。

 

原著:子思。柳长松释文于20166月,作按语于7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