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长松简介
(2015-11-14 13:05:29)
柳长松
柳长松的油画,冷暖搭配熨帖,塑造深入,色调典雅。
柳长松1991年跟随张鸿翔、赵辉习画,他们教速写强调结构,教色彩强调整体色彩关系。后来在济南上过陶世虎的色彩课,对色彩造型之美有了感性认识。1995年毕业于淄博师专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现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1996年夏、秋间两次僦居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村。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油画进修班,受到过魏祖荫、马小腾、袁元等美院老师的直接指导。其间还在“崇文门进修班”目睹过施本铭的写生过程,从此逐步掌握了油彩的使用。2001年3月-2002年9月留京从事图书编辑工作。2003年1月以来,在淄博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柳长松对西方油画技法的历史沿革做过梳理和揣摩,然后钟情于刘小东的色彩写生方式,并形成了以这种方式为主导的另外亦融合有巴尔蒂斯、靳尚谊、杨飞云、杨坚等画家的技法特点的个人风格。2013年结识油画家孟宪锋,从他那里也有所获益,加强了创作大幅作品的能力。柳长松主要油画作品有《樱桃花开》(发表于《美术观察》杂志2009年01期,标注画名为“s-3”)、《季羡林与吴作人》、《四大须生》、《偶遇》、《天空》、《乡间旅站》、《遇见蒙娜丽莎》、《秀发》(又名《After a shower》)等。
关于绘画的文章,集成《画余琐言》书稿。
另作有《我不端坐心端坐——记画家孟宪锋的禅意世界》(与范迪安合署)等画评文章在专业网站发表。
作为21世纪中国新一代的儒家文化学者,柳长松喜研先秦文献。亦作散文。在绘画上专攻油画。中国书画乃其余事也。作中国画,不拘花鸟、山水、人物之限,其中人物画为其专长。书法上对各体皆能述其流变,亦是无所不学,尤以先秦古文书体(广义的“大篆”)为尚。
柳长松师专毕业后,做了一年半中学美术教师。1996年夏、秋两次僦居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村。后辞去教师公职,于私立山东民族艺术学校任教一年半。1998年9月始,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进修油画一年,接着“北漂”三年,从事过图书编辑工作。2002年9月回淄博。
柳长松在1998年曾完整聆听陈绶祥先生“书画之道”的讲课,这是一份奇特而意义深远的缘分,这为柳长松日后成为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方面的学者而种下了根源。柳长松历年来进行油画创作的同时,还从事写作和红学、经学研究。
所作散文,文笔流畅,自然清新,真挚隽永。2005年10月写完自传体纪实文学《陌生的家园》。之后常写随笔、散文,结集为《桐荫漫笔》、《开化与回归》等。2007年夏开始涉足红学,既而作有红学专著《红楼缀言》(《红楼梦作者新论》)、《红楼覆痕》。2009年春开始研读《郭店楚简》,并由此逐步对先秦文字和先秦文献产生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柳长松对于中华文化的观照和研究,乃是以章太炎的国学体系为宗,又结合李学勤、陈绶祥、王镛等当今学者的学术成果,以及近些年古文字、古文献的考古新发现,能融会贯通,有独到发见。2010年9月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思想的文章,收在《论学文集》里。
柳长松治书学以沙孟海、冯亦吾、林散之、沈尹默为宗。尤其对沈尹默的主张为心悦诚服。另外,柳长松1998年曾两度登门面晤冯亦吾老人,悉心求教。
临楷以《爨龙颜》起步,逐渐遍临唐诸家后,由《多宝塔》偶得运笔要领即自谓曰“动指舒腕”之法。于唐人中楷得“往复运劲”之妙。觉得唐楷总有点过于严整繁琐了,认为意临晋楷可以来作为补救。
行、草方面。2000年夏系统研习过王羲之五百多通书札的文义和草法。2004年夏在邹平时偶参毛泽东书法进入了行草创作的门径。后由《圣教序》而《兰亭》。后来细读了于右任《标准草书》。又由偶然机会开始专门探索如何在生宣上书行草的问题,站立书字,要专门练、专门找感觉。将临楷所得的“动指舒腕”融进来,追求“破”和“摊”的舞动感,尽量做到“动静相生”。此时临《雲麾将军李思训碑》能够不平板了,起处收处笔锋都使得很利落。逐步涉足《怀素小草千字文》。抚《十七帖》时,心知自己是想写比较严整、持重、易于今人辨认一点的行草,并不想十分的径简狂放。
执笔上,柳长松有“捻、立、纫”三字诀,是2009年在教书法学生时体悟出来的,后来发现竟与冯亦吾《书法探求》里所做图示庶几吻合。“捻”者何?一是食指不高抬;一是让杆抵在食指第二骨节,是为“捻”也。“立”是立掌,也兼有保持毛笔站立感觉的意思。“纫”是纫线于针孔的纫,这是个比喻,即把精力贯注于毫端的意态。
2015年读到了沈尹默的《书法论叢》一书,心服膺之。认识到应当在灵活运腕、提按跳荡之中,做到运笔的“笔笔中锋”。 11月25日,在“齐长城美术馆”见到刘正成先生,向他请教书法,悟到何以在生宣上书字需用羊毫。
柳长松在对先秦书法(包括甲骨文、金文、古文、大篆,也包括秦代小篆)的通盘认识上,主张从商代起,卜筮、祭祀字体与日常、公务字体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区别。也就是说从商代起,汉字就是根据场合而“一式两用”、“一字两体”的,两者分别为用于卜筮、祭祀的典正体;用于日常、公务的日常体(或叫手写体)。它们的区别在于,典正体:装饰化,美术化,变动性较大;日常体:简练化,便捷化,结构上稳定而有较高辨识度。(应当看到,汉以来的篆书应用一直没有断绝,比如题碑额和制印章。)柳长松以上这一观点的形成,首先是基于章太炎著作的相关阐述,而最重要的“触发点”,是商代墨迹的考古发现。“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是我乐于先秦文字的书法创作的原因之一。同时,我认为写篆书或‘典正字体’,不见得非要多用曲笔;而是也可以写成以直笔为主的刚健简质之做派,秦权、汉篆,不就是这样的吗?再比如商代的甲骨文是用于人神沟通的,是属于‘典正字体’,可是甲骨文总的来说就是刚健简质的。”
柳长松认为:“字体分‘典正体’与‘日常体’,先秦是这样,秦以后也可以说是有着类似的情况,即,内擫一些的 ‘典正字体’,与外拓一些的‘日常字体’并存。比如大王的‘古质’,是偏内擫的,是倾向于‘典正体’的用笔;小王的‘今妍’,是偏外拓的,是倾向于‘日常体’的用笔(注意:大小王还都是中锋笔法)。再比如,帖学是相对倾向于‘典正体’的笔法,多中锋;碑学则是相对倾向于‘日常体’的笔法,多侧缝。”
“明代中叶比较多地使用羊毫笔在生宣上书写的创作方式之后,一种乐于体现偶然性和随机性的新书风便形成了,它与二王、颜真卿为代表的两次中国书法史的高峰,有些不同了,可以说是第三次高峰。”
柳长松关于书法的文章,集成《饮泉书论》书稿。
〖事略〗
1973年9月
1995年7月
1995年8月-1997年1月
1996年7月,10月
1996年10月
1997年2月-1998年7月
1998年9月-1999年7月
2000年5月,9月
2001年2月-12月
2002年3月-9月 《电子出版》、《汽车与社会》杂志社版面编辑。
2002年9月
2003年1月1日-31日
2003年10月-2004年3月
2004年9月
2005年2月-9月
2005年6月28日-7月28日
2005年10月
2006年1月7日-20日
2006年3月10日
2007年7月
2007年9月30日-10月13日
2007年11月
2008年6月28日-7月6日
2008年12月
2009年1月
2009年2月
2009年4月
2009年5月1日-4日
2009年9月
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
2013年1月12日-3月12日
2013年12月
2014年上半年
2014年9月16日-2015年9月2日
2015年5月20日-6月12日
2015年6月
2015年8月
2015年8月底9月初
2015年9月15日-21日
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