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五十一岁
(2012-01-08 21:09:15)
标签:
王羲之兰亭序五十一岁告誓文五十三墨泪杂谈 |
分类: 书法津要 |
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五十一岁,而不是三十三岁。他的准确的出生年份是公元303年,而非现在所比较通行的321年。我们结合有关史料提供的王羲之人生经历,和他遗留的文章上分析,不难发现“303年说”才是最可信的。中年以前的王羲之,心系天下黎民疾苦,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的事务很热心;五十以后才有了山川之志,五十三岁正式辞官归隐后,过上了与以往很不相同的另外一种闲适生活,但心态发生了很大的的变化——他从一个意气风发、当仁不让的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因一丁点小事就能大发悲叹的人,人生苦短、命运多舛的悲剧气氛的包围着他的灵府。《兰亭序》的文字也是王羲之当时即兴所作,所反映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何感想,与他整个晚年的思想基调是一致的。仅凭此,就能让我们在“303年说”和“321说”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清代鲁一同那里,还出来过一个“永嘉元年说”,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对“307说”以及“321说”的否定,暨对“303年说”在考据、考辨上的确证,有王汝涛《王羲之生卒年辨正》一文,所述甚翔实,兹不赘。
王羲之彻底下决心要远离政治和官场而写《告誓文》明志,是在五十三岁上。也是在这一年,他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流露出了已经以书法为事业的心迹。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之外的所有王羲之书法遗迹,全是五十三岁归隐之后的日常书札。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王羲之在他五十九岁辞世之前的这六七年的时间里,差不多每天都要留下一张“墨泪”——他是以书法来寄托他满腔哀痛的。
艺术的极乐,也是人生的极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