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师报“课改20年”】课改人物:他们,引领教育创新方向

(2021-01-17 11:17:43)
分类: 课堂改革与课程建设
他们,引领教育创新方向
中国教师报 2021.1.6

 

    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离不开教育人的坚守与创新。

    新课改20年,那些教育的思想引领者和方法建构者,那些躬身实践的改革先行者和制度破冰者,无疑成为这个时代最有分量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我们将关注的视角切换到20年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回顾他们生命历程中的教育实践,梳理他们引领时代的课改行动,记叙他们立德育人的峥嵘岁月……

    他们的故事,彰显出改革的初心;他们的事迹,展现出课改人的时代风貌。


于 漪 |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
站上讲台 用生命歌唱

 

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

    69年的教育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教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从1951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漪总的设想是:跳出语文看语文,要站在育人的战略高度。

    为此,于漪了解国外语言学改革的动向、国内语言学方面解构主义的探讨,再认识千年语文的积淀、百年语文的探究,倾听世纪末语文大讨论的各种声音,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正负经验,提出语文学科有众多性质,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文学科始终是指向人的,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一辈子。语言文字来自人生,而不是来自书斋,学生与它有天然的联系,有心灵感应。

    基于这样的认识,于漪写了《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等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付诸实践。

    教育必须薪火相传,一代胜过一代。从教生涯中,于漪总是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教师培养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


李吉林 |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
“小学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

 

    她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她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她是获得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儿童教育家……虽然拥有诸多头衔,但李吉林最看重的还是自己“小学老师”的身份。“我总认为一个人的角色意识很重要。它在顺境中给我一种召唤,在逆境中给我一股力量”。

    就是凭着这种“角色认识”,李吉林去思考,去学习,去行动。她把教师二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对于神圣的儿童教育,我必须虔诚相待,全身心地沉浸在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

    “我们应该比孩子的父母更懂得怎么爱孩子。”这是李吉林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在李吉林看来,教师不仅要做一名“长大的儿童”,更要做一名“引领儿童长大的儿童”。

    李吉林对自己提出了“学、思、行、著”四个字的研究方略。为了挤出时间学习、实践、研究,她放弃了一次次外出讲学的邀请,还有一些名目繁多的社会兼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总是记着我的第一身份:小学老师;我的责任:教好小学生;我的岗位在小学”。

    李吉林有自己的雄心: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之路。为此她从中国经典的文化中寻“根”,由中国古代文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出发,将从中归纳出的“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创造性地运用于小学教育,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从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直至涉足学习科学领域的“情境学习”,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之路。

    2014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联合举办“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李吉林应邀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在世界教育讲坛上,她为中国教育赢得了足可自豪的话语权。2017年,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专著正式通过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向全球发行。

    2017年,79岁的李吉林完整构建起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学、思、行、冶。但回首来路,她却说自己只是勉强完成了一份答卷。

    历经40余年,“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瓜熟蒂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第一个由一线教师创构的教育体系,思想、理论、实践三者兼而有之。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一位小学教师真正把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当作自己的“大学”,成就了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魏书生 | 辽宁省盘锦市魏书生中学第一校长,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校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把课改当平常日子来过

 

    他几乎与新中国同龄,从普通教师到传奇班主任,从“甩手”校长到“放手”局长,他在教育战线上似乎总能用“老办法”做出新成绩,成为行业标杆。他就是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魏书生。

    1981年8月,《中国教育学会通讯》发表了魏书生的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如今看来题目平平淡淡的文章,当年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被全国20余家报刊转载,一时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是常识和共识。但在当时,许多教师还在为如何教好课而努力,讲授式教学“一家独大”,魏书生的做法独树一帜,带来一股令人惊喜的清流。

    在班级管理上,魏书生习惯于与学生商量、对话、集体表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做主人,发展学生自然的人性,在“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中,让学生体验自主发展的愉悦和幸福。

    魏书生有一种极强的“简化”能力,面对任何一项工作,他似乎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关键因素,把宏大的目标化为当下可做的细微小事,化为持之以恒的习惯。

    从1997年担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开始,魏书生每年的工作计划都是亲自撰写,每年都是不多不少的22条,照例分为民主治教、科学管理、队伍建设三大块,内容平实,不唱高调。

    “少说多干,养成习惯”是魏书生对自己工作方法论的简要概括。“习惯”是魏书生教育思想体系里的一个高频词。在他眼里,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经过简化,分解为一系列习惯。

    无论写文章、做报告,魏书生从不讳言:“我没有根本的创新,我的根与本始终是领着学生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我教书也没创新,始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从老子、孔子、孟子一直到陶行知,都是这么教书的。”

    但实际上,这正是魏书生对教育改革持有的一种冷静、清醒的态度。他并非不懂创新,也并不反对改革,相反却一直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多年来虚心地派校长教师外出学洋思、学衡水、学烟台、学杜郎口……

    同时,在魏书生看来,许多创新其实都只能算“微创新”。“首先要知道前人做对的地方,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然后一点一点地往前拓展。”

    也因此,魏书生一直主张要以平常心看课改,不能把课改“神秘化”。他始终认为:“要把课改当平常日子来过。”

    回首教育生涯,魏书生说:“我永远都是不追时髦,不跟喧嚣,也不跟风。就是把工作、学习、助人、尽责当成享受,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享受做事过程中的踏实、愉悦、幸福和尊严。”

窦桂梅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今天,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被教育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此前曾带领语文团队历经数十年形成的教学成果《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的国家级荣誉一项接着一项。

    从主题教学走向主题教育,提出成志教育思想,带领团队建构实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窦桂梅的课程改革经验正在影响着许多教育工作者。

    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窦桂梅就已经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她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主题教学”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2011年9月,担任清华附小校长没多久的窦桂梅,又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窦桂梅带领团队把课程整合作为攻关的硬骨头和关键词,探索出3条整合路径:学科内渗透式整合、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

    学科内有了整合,学科间也开始整合。语文与英语、音乐与美术、数学与科学……看似各不相同的学科,因为有着内隐的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而走到了一起。除此之外,超学科的整合更让学习跨出了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了大千世界。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课程整合”的最终价值取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窦桂梅的改革脚步没有停下,几经倾听、讨论和研究,她又带领团队制定了清华附小学生“五大发展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

    该怎么做?要靠课程来实现!于是,窦桂梅又带领团队开始构建独具特色的“1+X”课程体系。

    “1”,即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即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从两个维度分为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学校开设60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特色化课程,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自创的各种个性课程。随后,“1+X”课程体系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舞台。”窦桂梅说。

    “课程整合”改变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2014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清华附小以团队名义获得的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它属于窦桂梅,也属于她所在的整个团队。

    “这是我见过最卓越的‘学习共同体’!”来清华附小参观后的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评价。

    窦桂梅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孩子未来走多远,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给他们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曾经,窦桂梅为这个问题而焦虑。但现在,她找到了答案:“教育要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增进‘人的本质力量’,要为儿童发展核心素养而整合。”

李镇西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教育早已是我的爱好”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在李镇西看来,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20世纪80年代,作为刚从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李镇西坦言除了激情一无所有。

    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李镇西把语文教改做得有声有色,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有时也引发争议,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学生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

    李镇西经常对年轻的同行说:“职业情感来自童心,教育智慧源于难题。”

    怎样才能爱上教育,并获得成就?

    在李镇西看来,第一,多接近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苏联教育家阿莫拉什维利说过:“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怎样才能爱上“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呢?

    很简单,与孩子一起玩儿,尽可能和他们待在一起。李镇西说:“当孩子把我的眼睛蒙上,在我背后拍拍我的头然后又跳开,或者用树枝敲打我的屁股时;当我与男生摔跤,被四五个小伙子压在草坪上时;当我和一群少男少女手牵着手站在黄果树瀑布下,任飞溅的水花把我们浑身上下淋透时……那种幸福感,是任何职业无法企及的。”

    第二,不重复自己,研究难题。把难题当课题,不但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任何教师获得专业提升并赢得教育成就的最佳途径。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老师总感觉不到职业幸福?因为他们每一天都没有变化,面对一个个难题他们除了哀叹或发怒,就束手无策。没有变化,每天重复自己,这是许多教师渐渐厌恶职业的重要原因。

    那如果换种职业状态呢?尽可能让每一堂课都有那么一点点创意,让每一天都有一点点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每带一个班都不重复自己……这里的“创意”“不一样”“不重复”来自哪里呢?正来自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年轻时,李镇西所带班遇到男女生交往的“难题”,他便研究青春期教育,于是有了教育专著《青春期悄悄话》;曾带过全校最差的班,每一个顽童都是李镇西的研究对象,围绕他们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转化学生,每天都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反思,于是有了《爱心与教育》……

    如今,已经退休的李镇西依然为教育忙个不停:带着一群年轻人围绕教育而阅读、思考、研讨、写作,偶尔也给他们上上课;奔走于全国各新教育实验区,与教师们一起探索中国教育改革的路径;平时在家,每天都要阅读(重读)教育经典,在公众号“镇西茶馆”发布每天写的教育文章……

    李镇西说:“教育早已是我的爱好,而爱好是终身的,不存在‘退休’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