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芸:十一学校为何能持续优质?
(2014-12-07 15:22:06)
标签:
沈祖芸十一学校为何持续优质 |
分类: 课堂改革与课程建设 |
十一学校成功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多次“潜伏”十一学校的上海教育杂志社总编辑、知名教育媒体人沈祖芸为您揭秘。
关于十一学校的成功,经常回问到下面四个问题,结合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与案例分析,沈祖芸从媒体人的角度给出了细致独到的解答。
第一问:为什么十一学校的学生特别能够发现自我?
因为十一学校有让学生能够自我发现的环境。
十一学校有很多“装饰”。第一类是学习作品——分布在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室里,老师不间断布置给孩子们一些作业,让他的能够作品化。
第二类,展示即分享。给教室装上多块黑板、白板。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随时写上去,等走班时,有路过的老师或学生为他解答。所以展示即分享,能够促进更多的人进行反思。
第三类,学校的长廊里很多有图解,比如在整个走廊展示生物学科最前沿的研究,用最简洁的图示展示在这个长廊里。这样的展示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能够“撞见”知识。在似乎不经意的过程中,他的学习就发生了。
第四类,在走廊上设一个主题,学生们有心得和经验就能展示在这里。同样的,所有的孩子路过也许有的人错过,但他只要撞见了,就有了一个榜样。
第五种,通常意义上的看到的那种海报,孩子用这样的一种力来张扬他们的个性。
五类不同的展示,每一天都在默默发生着强大的力量。整个校园环境都给了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张贴撞见、寻找、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的本来的样子,就暴露无疑出现在我们整个校园当中,这时候我们的校园才是非常真实的。
第二问:为什么十一的教师会没有职业倦怠?
当一个老师把教师身份看作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的时,那么他一定有职业倦怠。什么时候没有职业倦怠?只有一条路,当我们的校长把老师,逐步逐步引向这个教育的专业,让他每天去面对不一样的状况,去研究,当他由此获得无穷乐趣的时候,他就逼近了教育专业,此时才不会有倦怠。在十一学校我同样看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在逼近的专业的状态。
比如王春易老师,她教师生涯的第一级台阶,就是带领学生走向生物竞赛的最高领地。第二个台阶,她向自己的经验告别,向过去一个特级教师的标准告别,她颠覆掉自己很多传统经验,让孩子们讲。他实现了第二级的专业发展台阶,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向导。第三级是学校让她成为学部主任,任务小到每一个学期孩子进校发新书,大到把握高三年级整个教学质量,他的眼里不仅仅是有学生,有更多的老师需他去协调,更多的项目需要他去协调。这个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教生物的老师,他更多更多的责任于育人,在育人的过程当中,他要和同事打交道,他要和学生打交道,在他的第三个台阶,从学科教师走向教学生的一个完整的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一种状态。
第四个台阶,他之前是一个拒绝技术的人,但一旦发现了技术和现在整个课堂能够产生连接能够产生增值的部分的时候,她就钻了进去,发挥技术的优势,使得他更完整的识别课堂,发展和培养耕作的年轻人。
第三问::为什么十一学校可以持续优质?
首先,在校长的带领下,教师们共同去描绘一个愿景,大家都希望创建一所伟大的学校,能够自由呼吸的学校。在这个伟大的愿景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二个是磨砺信念,发生任何挫折的时候,都要保持一种坚定性。信念是需要修炼的!十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越到的重重挑战,转变成了磨砺教师信念的磨刀石。
第四问:十一学校的经验能复制吗?
具体的某一个行为,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不可复制,能够复制的是什么?思维方式,解决思路,对教育执着的信念,这些都是可以复制的。
如果这个还太模糊,还要给出一些指标,那我往往看学校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看这所学校的生长性,课程、师生关系、学校管理,是否都在生长?第二个指标是存在感,你是否能够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在这所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有一条跑道让他去探寻自己的路,能够从找不到自己,到发现自己,然后是非常舒服在这个学校里的存在。具备了成长性和让每个人行的存在感,我想每一所学校都可以走向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