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清华大学里的附小

标签:
名校清华附小 |
分类: 学校管理与特色学校 |
清华附小,就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说起这个顶着清华大名头的小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学校? 又有多少清华的气质和气场呢?说多无益。实地进到学校里看看,一切都能懂。周末参加活动的不少外校老师,不管生没生娃的,都在那止不住地感慨,“谁不愿意把孩子往这样的学校送”。小编的感受是,且不论这学校内涵有多深,光看到两点就足以让你雀跃,一是学校实在太美、太精致了(先看看人家那美呆了的校服你就懂了,没看过的客官请翻看教育圆桌历史消息,谢谢!)整个学校真的是过分美,好多细节都看得粗来,就连每一层的楼梯拐角的摆设都不一样,有图有真相,往下走起。二是清华附小的孩子们,老师到底是怎么教你们的,你们也太会做人了!见到客人,不管人家脸臭不臭,他都主动带着笑脸并鞠躬问好(是特别自然而真诚流露的那种,这点小编看得初来)。
清华附小一直说他们有三张名片——微笑、鞠躬、大拇指,他们的孩子真的做到了。
丁香书苑(美呆了,让你觉得又舒适又有文化)
丁香书苑走廊(清华附小到处都是这样可以读书的小板凳)
孩子随时都可以坐下来读读书(发誓,这张绝不是摆拍!)
到处都是书
教室门口也是书,还配给孩子坐的草垫子
真是哪哪哪都适合看书,在这样的学校能不看书么?!
嗯,读书是甜的!
文化长廊秋色(学校恨不得所有地方都拿花草来点缀)
小憩之地,学校很多地方都和这一样,一片绿
书法教室,相当专业范儿
全景图书馆
孩子们在学校里经常随性地玩玩水,老师也就说说手会冰
夕阳下的篮球场
学校体育项目那叫一个丰富。这是板球!
这是棒球
这是轮滑
来看看细节—每层台阶上都贴温馨小语
安了不少体重机
学校里各种休憩设施
竹林小憩场所
关于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说了三个故事,关于一个学生、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故事。
一个学生:
我们有个孩子刚去了清华附中上初一,这孩子以前学数学时觉得很痛苦,不喜欢,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她一直学不好数学。有一次老师发现,她有个特别的表现方式,喜欢用美术来表现数学,“画”数学知识……老师一直鼓励她这么做,她也坚持每天创作,后来她就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数学,还创作出了数学漫画图集《小毁成长记》。
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是数学的一种学习方式吗?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学习方式?这个学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挑战。
一个老师:
我们学校低年段特别强调小幼衔接,模糊学科边界,除非学科内独立知识很强的,像汉语识字那就独立教,其它的我们都需要用很多方式来教学。我们学校的副校长傅老师,他教小学一年级,教科学、数学和美术。他在数学课上教学生认数字,一般我们是要摆小棒、画三角图,从形象都抽象,这当然可以,但是数学教材最大的缺点是,只有阿拉伯数字,没有汉语大写数字,语文老师用古诗《一去二三里》讲汉语数字,数学老师讲他的阿拉伯数字,谁也不搭一块,于是傅老师把这首古诗融进来教,她又发现,现在小朋友需要认钱,于是又用人民币来“教学”,这样教学生同步认大小写数字,还没完,傅老师还教美术,又让大家用纸手撕出数字,变成美术作品,挂在班里。
所以,一个老师难道仅仅只需关注自己学科里的那点东西嘛?难道不是需要关注一个完整的儿童吗?
一群孩子:
今年上半年,我们30个班孩子,被派了个任务,配合各家老师参加数学课教学比赛,专家们听了30节课后,他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太有思辨性了,学生能够很平和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最后凡是到我们学校参赛的老师
,竟然有一半没评上一等奖,因为我们学生把他们“挂”了,一是这些老师不认识我们的学生,二是他们原来的教学设计被我们学生质疑时,学生解出题后,剩下的20分钟老师不知道干什么。这30节课,专家发现我们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喜欢行鞠躬礼,课上小手都伸得很高,一直不停地举手。清华附小的学生,个性但又认同,活泼但又理智,聪明但又不偏颇。
来听课的一些副校长晚上睡不好觉了,不断在想,这是为什么,是什么促成一个学校的孩子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素养?是学校给他们安全,舒适,美好,平和和环境。
“究竟我们是怎么做的?这些年我们做的第一件大事,制定了学科质量标准,研发了课堂乐学手册。听来简单,但却是十年磨一剑。我们的国家的课程标准太薄了,我们的教学参考书、教材就这样,课标和教材之间没有一把梯子,我以前在做,我过去做副校长时天天带“杆”,我太知道我的老师们找不着北,没有抓手。从01年我就带老师们开始做语文质量标准,后面又有了数学和英语。没有这个质量标准,那就叫“乱炖”,最后什么都没了。我们通过把课程标准细化,通过年级、学龄来具体划分。清华附小这些年没订过任何一本社会上的练习册,我们自己通过课标和我们的质量标准,然后转化成我们的乐学课堂。这一件大事,非常重要,没有它,没有一切。
第二件大事,课程设置。因为课程结构变化了,课时就要调整。我们的原则就是打破、打破,不断打破。专家说,你们现在真是在各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我说,我还在走,清华附小所有老师都还在披星戴月,每学期甚至每个季度都在调课表,微课时、小课时、大课时……都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来分别设置,打破40分钟课时大一统的局面。一个课表里透露太多学问了……
做了校长这四年来,我有很大的变化,我现在听数学课、音乐课,听什么课时都在想,无非不就是用这些课作为载体来完成育人。不就是两个字“育人”嘛,校长整天都在想这件事,你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你要为这样的人去打什么底子?
为了当校长,我走过北京市的六个幼儿园,我蹲点在那听课,又去了三所有名的中学蹲点,其中有一所我蹲了一个月。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分割得那么多,能不能打通?结论是,整合,必须整合!把国家教育方针,把清华附小的办学思想,把清华大学的文化,把北京市的理念全部整合等等,以及学科之间,全部实现整合。”
(原载北京青年报、教育圆桌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