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澜: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2014-09-15 11:09:03)
标签:

叶澜

精神发展

主动权

还给学生

分类: 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

  

                         叶澜: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2014年9月10日  中国教师报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20世纪80年代末,叶澜在进行一项调查时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无视人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心目中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人。她开始思考和研究,并于1994年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理论。她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在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等领域,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探索。

   叶澜在强调学校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与管理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重建学校文化,实现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新基础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和自觉行动。在试行新基础教育的学校听课时,叶澜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开始认识到“生命”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叶澜提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因此,每一个教育人都应坚持“4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1997年,叶澜发表了题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文章,深刻诠释了课堂与生命的联系。直到今天,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常常会引用此文来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追求。

   新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返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新基础教育理论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的原点,把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学不能丢失的基点去思考,并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是在与学校教育的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由于对学校教育实际和对时代精神深入的把握,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明确提出了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也面临着转型的任务,还为处于变革时代的教育人明确了学校变革的基本走向,以及为实现学校变革应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