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惩罚规律神童 |
从魏永康的读书历程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可怜,两岁就识字,四岁就学了初中课程,这个本该属于孩童无忧无虑的纯真时代,却过早地被“学习”重担压在了身上,母亲的功利、虚荣毁了孩子的童年,也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母亲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没有意识到危险在悄悄地发生:孩子自己不会吃饭,母亲曾学梅亲自给他喂饭,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魏永康读高中;天热了孩子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孩子不会扫地,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以及他后来出现的忘记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等问题,都与母亲曾雪梅一手包办有关。一个母亲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还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喂饭,这样的“神童”将来有用吗?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表现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上,还有处事人情的练达,面对挫折的能力和情商修炼,这些都需要时间积淀和锻炼。很多“神童”学习很好,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却往往“跟不上”趟,常常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等。可以说,一些家长在造就孩子学习“神奇”的同时,却种下了他们生活“愚昧”的恶果,这也印证了一句古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哲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理,一个人最终发展的高度,往往受到最短板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符合规律的成长,不疾不徐地出彩,更令人赞美。
“为了孩子将来好”就不要急于求成一切包办,“神童”能走多远,不在乎孩童时所“节省”下的那几年时光。不错,是魏永康的母亲“害了他”,这位母亲在“出名要趁早”的错误心态下,违背孩子自身成长规律“拔苗助长”,使孩子的“神迹”终极在了17岁。这位母亲失败教育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按规律办事,切不可为了某种目的违规,否则,必然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