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后混动汽车电池需求达400亿

(2013-11-15 21:56:53)

豐田混合動力技術將在於2015年國產

 

2013年11月15日14:50 來源:人民網-汽車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1月15日電 11月14日,豐田汽車位於江蘇常熟的中國研發中心正式開業啟用。

    常熟研發中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豐田混合動力技術(H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PHEV)盡快實現國產化。據了解,首批實現核心技術國產化的混合動力汽車,將於2015年正式推向市場。

    隨著豐田混合動力核心技術國產化,將大大降低在華生產的豐田混合動力車型的成本,促進混合動力車型的銷售。從而推動中國汽車領域的節能減排,為改善中國日趨嚴峻的空氣質量作出貢獻。

    國際石油價格一路高企,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對空氣質量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中國汽車正面臨著由大到強的邁進,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汽車工業必須成為綠色產業,為生態文明作貢獻。”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在近日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反復強調這一點。

    兩種技術路線,結果是一面鏡子

    目標既然已經確定,如何執行卻存在分歧。事實上,自從1997年石油危機開始,全球發達國家之間就拉開了新能源車產業的競爭序幕,並形成了二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主推普通混合動力車型﹔另一方面,主推純電動汽車。

    二種不同的技術路線選擇,得到的結果完全不同:截至2012年底,全球累計實現普通混合動力汽車(即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超過700萬台,僅豐田一家,2012年就實現銷售120萬台,累計銷量更是在近日突破了500萬台。但純電動汽車,去年美國的年銷售量為萬余台,中國年銷售量1.27萬台。

    今年元月份,美國能源部放棄奧巴馬在2011年國情咨文中提出的計劃2015年前使100萬台電動汽車上路的目標,這是近年來由主要國家政府推動的世界電動汽車熱潮中首次明確承認目標過熱的國家。

     

    混合動力已是成熟技術

    在發展節能環保傳統能源汽車方面,德國大眾走的是開發先進的動力組合的路線,降低油耗減少排放。大眾汽車的缸內直噴加渦輪增壓發動機以及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也就是TSI+DSG,被稱作黃金組合。借助這一黃金組合,大眾旗下主要車型在中國市場取得了驕人的銷售成績。

    豐田汽車的技術路線與大眾汽車不同,早在40年前,豐田就開始了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的研發。豐田開發的重度油電混合動力技術,不需要充電,節油率可以達到40%,同時大幅度減少排放。

    作為全球混合動力技術的領先者,豐田混合動力車型自1997年開始銷售,目前全球累計銷量接近600萬輛。2012年,豐田在全球銷售的混合動力車型超過百萬輛,佔豐田當年總銷量的10%以上,日本和美國成為混合動力汽車最大的市場。混合動力技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技術,混合動力車型成為豐田挑戰渦輪增壓技術的強有力武器。

    發展混合動力車型 給點陽光就燦爛

    相比純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無疑是現階段最現實、最具有推廣價值的新能源與節能汽車。一方面,混合動力車技術回避了國內充電配套設施缺乏的局限,使用的方便性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它特別適合中國大城市交通普遍擁堵、汽車頻繁制動的實際情況,是真正能夠為中國社會的節能減排落到實處的技術。而隻需稍微加強政策的扶持,使得消費者購買混合動力產品的成本有所下降,那麼混合動力車型的推廣將指日可待。

    如混合動力轎車市場順利開啟,對電池和電機產品的需求將隨之迅速攀升。在電池方面,按照樂觀估計2012-2015年混合動力汽車用電池方面的市場需求約在400億元的水平,同樣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除了以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外,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車企也越發地重視混合動力技術的開發,大眾汽車集團在今年下半年即將投入量產的柴油混合動力車XL1就是其中之一。國內多家汽車企業也在積極進行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積累,上汽、一汽、北汽、奇瑞、吉利等車企都在謀劃推出混合動力汽車。

    如果政府能夠對混合動力汽車在政策方面有較強的支持,再加上目前豐田和本田等日系車企計劃在近期大幅度降低混合動力系統的成本,降低混合動力車的門檻,其銷量增長一定是幾何級的。屆時,混合動力汽車必將成為通往綠色轎車夢最堅實有力的第一塊基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