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H孔隙分析原理阅读笔记

分类: 研究札记 |
# 一、基本原理
BJH孔径分布分析基于77k氮气吸附实验,通过一定的算法将吸附分支或脱附分支曲线转化成孔径分布图,其背后的理论是毛细管凝聚理论,即对于多孔材料,如果吸附质与孔壁具有润湿性,则吸附质在孔内会形成凹液面(或弯月面,图1),在特定温度下,该凹液面上的蒸汽压与吸附质饱和蒸汽压、摩尔体积及介面张力、孔径等的关系可用开尔文方程表示。
$ln\frac{p}{p_o}=\frac{2γV_m}{rRT}$
--其中γ
为吸附质液体表面张力,Po是饱和压力,Vm液体的摩尔体积。
图1 柱状孔内Kelvin半径与孔隙半径的关系示意图
BJH理论的要点解读:
>1.
孔隙为圆柱孔,最早用于介孔分析(2-50nm),由于仪器分析精度的提高,现在一般认为上限可以到100nm左右
2.
孔隙内氮气体积包括两部分,即中间部分(毛细管内核)为毛细管凝聚形成的液体氮,另一部分为孔壁上物理吸附液氮,内核半径可以通过Kelvin公式计算,吸附层厚度可以通过Halsey等式计算,均是与相对压力及氮气性质有关,而与测试样品性质无关的参数
3.
当压力从高到低,孔隙从大到小,内核液氮全部脱附,孔壁上的液氮逐渐减薄,通过累进计算,可以获得不同大小孔隙的液氮体积,即孔隙体积,结果即为孔隙分布。这里隐藏几个前提:即每一步吸附-脱附处于平稳状态,对应尺寸的孔隙内的内核液氮完全脱附;吸附或脱附与孔隙的位置无关。
# 二、BJH数学表达式及内涵
- BJH核心公式 ,Barrett et al.,
1951
$V_{pn}=R_n\Delta V_n-R_n\Delta
t_n\sum_{j=1}^{n-1} c_jA_{pj}$
其中,
---$V_{pn}$:
孔体积,式中第1项为从n-1到n步吸附体积的变化($\Delta V_L$),第2项为孔壁吸附厚度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化($\Delta
V_t$),$\Delta V_L-V_t=\Delta V_k$即为毛细管内核的体积变化
---$R_n=\frac{r_{p_n}^2}{(r_{k2}+\Delta t_n)^2}$,体积校正系数
---$r_k$
即为毛细管内核半径,根据Kelvin公式计算
---$\Delta t$
为孔壁吸附层厚度变化,与相对压力及吸附质性质有关,可通过Halsey等公式计算
---$Ac_j$ 为暴露孔隙的比表面积
---
$c=\frac{\overline{r}_p-t_{\overline{r}}}{\overline{r}_p}$
,$t_{\overline{r}}$为当前相对压力下,孔壁吸附层的平均厚度,$\overline{r}_p$
n-1到n步毛细管内核半径的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相同孔径在不同n步下,由于$t_{\overline{r}}$是变的,因此第一步c值都需要重新计算、重新累加,为避免这种复杂计算,BJH最早规定c为固定值(如ISO
15901给的例子c为0.85),认为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事实上,通过简单变化公式,也可以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出精确的c值(如Montarnal,
1953;Faass,1981 )。
参考文献:
[1] BARRETT E P, JOYNER L G, HALENDA
P P. The Determination of Pore Volume and Area Distributions in
Porous Substances. I. Computations from Nitrogen Isotherm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51, 73(1):
373-380.
[2] MONTARNAL R. Contribution to the
Barrett and Joyner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ore diameters from
nitrogen adsorption isotherm [J]. Journal of Physics and Radium,
1953, 14: 7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