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葡乐:童话《木头人》创作谈

(2011-01-12 16:58:20)
标签:

河北乡

水孩子

《儿童文学》

写作

葵花灯的笼子

文化

(吉葡乐,本名宋晓燕,70年代末生于河北乡下,现居衡水。07年开始童话写作。自08年开始陆续发表童话,有作品散见《儿童文学》、《读友》、《少年文艺》、《意林·少年版》、《童话世界》等刊。童话《木头人》获台湾2010年第九届“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牧笛奖”。)

 

我喜欢水,哪怕一片小小的池塘、水洼,我也会觉得里面寄宿着水的精灵,它们各司其职,有的拿着拂尘在水面刷来刷去,弄出一圈一圈的涟漪,有的悠着气在水底咕嘟咕嘟嘟……吐出一串串浮游上升的水泡泡,有的在荷叶上滚出晶亮晶亮的水珠子。我猜想它们一定也像顽皮的孩子那样,渴望外面的世界,说不定它们已经化身为孩子,来到了我们人类的孩子中间。而暗自窃喜没有被揭露身份。

这是我想以“水孩子”为角色写童话的一个源头。这也仅仅是一个飘忽的灵感,像一只在你眼前飞来飞去的蝴蝶,令你眼花缭乱的心慌气短,令你感觉到晕眩、兴奋。是的,每次当有写作灵感的时候,我都会有这种感觉。都会有要捕捉蝴蝶的冲动,有时候甚至没有准备好网子,就直接扑上去了,结果,扑了个空。又有时候,手里拿着捕虫网,却因为操之过急,用力过猛,酿成了大错——伤了蝴蝶的筋骨或者翅膀,好好的灵感夭折了。或者,干脆,你网子还没落下来,它就逃之夭夭了。

这个网子是什么呢,我以为,这个网,是一个人的情感经历、记忆储存、天然感受力、生活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分成经纬参差紧密网结而成的。在这个网子上面,存在捕捉灵感最有效的网点,在要捕捉“猎物”的时候,这个网上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调整到一种最佳的紧张状态。拿《木头人》为例,我简单的说说写作(即灵感捕捉)的过程,我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我们大家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我想生活在北方的很多人小时侯都玩过这个游戏,就是现在,偶尔在人多而又正式的场合,我那颗突突跳的心,竟然还会撺掇我的舌头,去说“我们大家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几乎带着一点强迫症状。幸而,这个古怪的念头,被我仅存的意识紧紧的压制住,否则我真说了,已经成年的我们,而又恰是在一个比较严肃不合适宜的场合,会有一个人来配合我吗,恐怕没有一个人。而且,我还将遭到一番嘲笑。因为已不再是可以任意发生游戏的童年场景。因此,我也愈发怀念起童年来,愈发想借助文字的想象,再现那个游戏场景,想在再现的场景细节里重新体味一次游戏的快乐。

回忆在这里逗留兜转的时候,无意和水孩子的那个灵感产生了碰撞,如果是水孩子在大冷的冬天掺和到孩子们中间,来玩这个游戏呢,在口令喊出来,大家都不动了的时候,水孩子,会不会被冻住,想到这里,是何等的兴奋,自己的童年的生活经历和这个灵感有了交接,而融洽在一起,必然要产生故事。这就是写作过程中作者所能独自享受到的巨大喜悦。

因为激动,我很快就在键盘上敲出一个故事的雏形。只是,这个故事哽在水孩子冻住那儿,便收不了场了,勉强寻了个结尾,又觉得完全是糟蹋前面的巧妙构思,索性就扔了起来,大概扔了几个月,在进行全面修改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开窍,很意外,很不受控制的,又很自然的写成现在这样。

在《木头人》里,我设置里了两个主要角色,星枝和纹,其实,这两个角色的隐喻是一样的,都是对易逝的、美好的事物的一种憧憬与向往。季节感在这篇童话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是冬季,空间背景是一个小山包包里的小村子。因为这个故事的基调是忧伤的,这也就决定了文字所应具备的色彩,甚至是行文的语言节奏。总的来说,构成一篇童话的因素,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的,紧密相连,相互牵制,彼此影响的。我尤其不喜欢那种真空式的文字写作,就是你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季节,看不到自然的风物,只有几个人物简单的对白来推动故事的情节。

那种东西我是读不下去的,我本来也就不喜欢阅读。但是,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为什么偶尔也会被一些文字深深的撞击了心灵呢,我细细的分析,就是那些文字,所罗织出来立体阅读效应太强烈了,就像一颗钻石,从哪一个角度观察,都可见折射的光芒。有了这一点对阅读的认识,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尽力的呈现多个面,尽力去构造一个立体的想象空间。

文中很多细节的描写,并非是我凭空的想象,而确实是一种生存体验,比如文中,“星枝感觉到水孩子纹刮她鼻子时,那种感觉凉凉的,像有一颗星星掉下来那样。”其实,就是秋天下雨时,一滴冷雨滑过鼻尖儿时的感觉。我觉得,细节所描摹的准确程度,考验着写作者语言的驾御能力,心灵的感触能力。一个人对事物的感触纤维末梢是否足够纤细灵敏,他的心灵是钝的,还是薄而锋利的,往往能在细节的描写刻画里找到最好的佐证。

《木头人》并不是一篇很好的童话,但至少目前对我自己来说,是写完之后没有多少遗憾的童话,也有时灵感特别好,但是写开以后,觉得无法收拢的作品,像《葵花灯的笼子》,在前面开篇里我自认为那么得意的铺排之后,没有顺理成章的涌现出故事的高潮,精彩部分,而不得不草草收尾,或者,干脆就收不了尾,成为了写作中的遗憾。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的写作是感性的,没有这么多理论出来干扰。就是你有了很多理论做支持,写的时候,也往往眼高手低,写不出随心的。写作凭的是感觉,一但感觉来临,笔下犹如有千军万马,是一种不可控制的行军作战,酣畅淋漓方尽兴,有时候也是一小撮部队有节制的迂回偷袭,巧妙赢得战争,总之,那个得看自己当时的心情心境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更愿意躲到文字的背后去。以上这些,算作一次写作经验的小小总结,如果,真能带给别的初尝童话写作的朋友,一点小小的启迪,那也真算是意料之外的开心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