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2009-12-30 04:38:09)
标签:

草堂

茅屋

成都人

诗圣

杜公

分类: 老愚游踪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杜公道鉴:

我乃西蜀一介平民,自号老愚,比之于您老晚来人世1233年,在中国诗圣、世界文化名人面前,实为晚生晚生之晚生。杜公尊名,从我刚刚记事起,便印入脑海,以至终生不忘;杜公旷世之作,从“两个黄鹂呜翠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以及更多,我先是囫囵吞枣,而后逐步理解,品出韵味,进而是受益终生 ——我也竟然写起了打油之作,甚至登上讲台为弟子讲授您老的杰作!

杜公,读您的诗,讲您的诗,我已自感是走近了您的精神圣殿;能方便地在空间上零距离 “走近诗圣,品悟草堂”,更是幸中之又幸!作为一名成都市民,和千百万成都市民一样,我们有着世界上所有城市中第一优越的条件——您老的草堂就在我们成都!

清楚地记得,在我9岁那年,祖父用鸡公车——那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推着我来到草堂。走进草堂,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存储在头脑中的你的诗句也一下幻化为直观;对您的崇拜,自此而开始。尔后,年年寒暑假,我总要到草堂来接受您的教诲,以期得到更多的熏陶。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大学生活竟然是在成都度过的。爱好文学的共同志趣,成了我和我的学友的凝聚力,而您的草堂,也成了我们的课堂。草堂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优雅的学习环境,更给了我们创造的灵感——我的古典文学毕业论文《快诗一首传千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艺术特色试析》,就是写的对您老唯一的一首“快诗”的学习心得,构思时之灵感火花,就是在草堂里迸发出来的。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专职的高中语文教师,为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多次到过草堂的基础上,硬是专门重游一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字千古不变,而我充当的角色,已换了位置——由学生变成了教师。身临其境,从教师的角度,再看您老的茅屋,联想“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收获良多。您的忧国忧民的抱负,您的先人后已的品格,您的能容天下的胸襟,我在这里都触摸到了,感受到了。我在这里构思了我的教学程序——如何通过我的转述,让学生也感同身受。

多年的教学生涯,从各方面得益于杜公,又何止这一次呢。

杜公,四年前我从教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有了与您老天天亲近的机会——我的住所距草堂也就是两里多路吧。每天,我和妻子都要到浣花公园散步——晨炼或是“暮炼”,每次都要经过草堂的南大门,且沿着围墙走几百米。每当这个时候,心中禁不住升起一种神圣感,一种崇高感,涌动起一阵阵的幸福浪潮。兴之所至,或是草堂里有什么文化活动,我们则要走进草堂,我们也就成了草堂的常客。

世上的名胜古迹众多,但并非都是百游不厌,而您老的草堂正是百游不厌之所在。这不仅是因为晨昏阴晴之变,四季更替之新,关键在于草堂是一座至高无上的文化圣殿,是一座永远开采不尽的精神富矿,是一座照亮人生前程的灯塔!每一次游览,都有新的感悟;每一次拜谒,都是一种思想的历炼!

此刻,我又来到了您的草堂。途经浣花公园的诗歌大道后,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走南大门,而是折转往左,从西大门进入。渐次走过诗史堂、工部祠、花径、万福楼、茅屋、大雅堂、观赏阁、浣花祠、书法木刻廊,照例是一边细看,一边拍照。走到一座语录碑前,我停住了脚步——现代著名诗人兼翻译家冯至教授的大名和红色印章赫然在目,绿色文字刻的是这样一句话: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能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石碑上的这句话是没有标点的,我在这里妄自断句,还不知妥当与否。但不管怎样,冯至教授的大意我是明白的——他在强调一个事实,他在表明一个观点:您老之于成都,成都之于您老,早已是密不可分了!如果要给您发身份证的话,当然是成都的啦!权威的冯教授不是成都人,但他的这句话是多么的公正,多么的权威!当然,生地死地居住地只是一个表象,冯教授话语的内核是您老的创作高峰和精神归宿!

正是这样。杜公,我真佩服您老的明智,安史之乱时,选择了成都——尽管成都也有战乱,但您遇到了严武这样的大好人,您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有了一亩的家园,一家人过上了那么一个时期的相对稳定的生活。而千古名城成都给了您创作的土壤,才华横溢的您,诗歌创作的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您在这里创作的诗歌,仅流传下来的就有240多首,您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诸如《蜀相》、《春夜喜雨》、《登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客至》、《江村》等,就诞生在您的那间茅屋里。尽管“茅屋为秋风所破”带给您老的不快,但特殊的际遇给您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素材,使您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要不,怎么会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巅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呢!您被后世尊为“诗圣”,您被当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你在成都的这段创作经历,乃是不可或缺啊!

在佩服您老的同时,我也为成都感到庆幸,感到骄傲——一千多年前接纳的大诗人,在成都留下了诗歌的种子,您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成都人世世代代享用不尽,同时,也传向了全国,传向了全世界。您老的故居草堂,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堂所在的成都,也在之后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历史文化”里头,您老乃是功不可没。

“历史文化名城”,当然是实至名归;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城市,成都的综合发展水平,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最近全国评选出了“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不仅上榜,且在10个“幸福城市”中名列第二。近年来,成都获得的殊荣太多,仅此一项,已足以说明一切。

您当年笔下的成都,仅在最近的30年间,城区面积就扩大了20倍,您期盼并为之大声疾呼的“广厦千万间”,已经实现,成都的人均住房面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曾经一时“欺”过您的“南村群童”,他们的后辈,受益于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和所有的成都人一样,生活已全面达到小康。而“花重锦官城”的美景,则展现于“全域成都”,关于“花”,我胡诌过这样的文字:

我爱龙泉的桃花,我爱石象湖的郁金香,我爱丹景山的牡丹,我爱新都的桂蕊飘香;我爱历史悠久的成都花会,我爱以荷塘月色和幸福梅林为代表的新秀三圣花乡!成都是花的城市,成都人也像鲜花一样。

啊,真是见笑了!

说到成都的变化,不能不提及您笔下的“丞相祠堂”,此地早已不是“隔叶黄鹂空好音”了。和您的草堂一样,武侯祠也早就成了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拜谒者也是多得很呢。武侯祠新辟了融三国文化与成都市井文化为一体的“锦里”古街,受到中外旅游者的热烈欢迎,锦里成了展示成都文化的重要窗口。写到这里,我倒想冒昧提一个建议:既然武侯祠的锦里大获成功,您老的草堂,可不可以如此这般呢?

如果可行的话,不妨在您老的茅屋景点基础上,扩建一处典型的川西农居——竹林盘式的院落群——暂且称之为杜庄。杜庄的运作方式可与锦里一样,只不过展示的“文化“有别:锦里重三国与市井,杜庄则重诗歌与乡村。如果可行的话,我想,一定会有不俗的多方面的综合效益。近来,成都打造世界级田园城市的呼声很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十分赞同;打造杜庄,应是与田园城市的战略合拍吧!

杜公,这封书简写到此该结束了,若有打扰,还望多多包涵;如有错谬,诚请不吝赐教。

谨此致敬,专颂大安!

 

                                                  你的崇拜者西蜀老愚叩禀

                                                     公元二00九年岁末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草堂漫想致杜公(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