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旧梦----看记录片《说吴》《回望勾吴》
(2015-03-24 10:01:13)
标签:
文化 |
在我家乡婺源的东北部,有一个浙源乡,那里有一座浙岭,岭上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四个字:吴楚分源。
据说那是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的分界岭。
那么,在婺源人身上,会是楚人的性格特征多一些呢?还是吴人的气质重一些?不妨试着进入吴人的旧梦,了解那段吴楚2500多年前的恩怨和传奇。
《说吴》的开头很吸引人:公元前506年,吴国打楚国,楚国当时很强大,但晋国有位巫师却预言:吴国将胜;但同时又预言:但不久的将来,吴国又将败于越国。
结果,巫师成了历史的导演。
除了婺源,在安徽铜陵一带,也是当年吴楚的分界地带。楚国人用那里的铜,做鼎、做编钟;但吴人更愿意用青铜器铸剑。我现在居住的莫干山,就是当年吴国人“干将”和“莫邪”这对夫妇炼剑的地方。
男儿何不带吴钩?吴国人似乎天生骠悍、轻死、骁勇善战。到了第19代王”寿梦“的时代,吴国开始走向强大。历史上的四大刺客,两个都是吴人。一个叫”专诸“、一个叫”要离“,他们帮助寿梦的嫡长孙”公子光“成为了一代枭雄吴王阖闾。
”吴“这个字,是一个人头上有一张大口,因为有喜欢一边狂跑一边呼啸的习俗,所以中原人称这里为”吴“。
但”吴“的创建,却是来自遥远的周。那时候,周王朝的古公亶父希望立自己的小儿子为王,长子泰伯体察父意,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带着他的二弟仲雍来到了当时的”蛮夷之地“,在这里他们”断发纹身“,与当地居民一起,建立了”勾吴“。
泰伯,成为了吴国人的先祖。
也许是泰伯的血液影响了吴国的后人,吴人的气质发生了改变。吴王阖闾的叔叔”季札“,是第二个让孔子佩服的吴人。他像他的祖先泰伯一样,放弃了王位,周游列国,用自己的博学和君子品质赢得诸侯列国的尊敬。
还有一个叫子游的吴国人,北上向孔子求教,成为孔子唯一的南方学生。言偃也是孔子十大哲人弟子之一。孔子的理论也由此在南方得以流传。
或许正是泰伯、季札和言偃这些先祖的庇佑,从此,自古吴地多才子,此为后话。
吴国后来被越国灭,老百姓更愿意把责任推到一个叫西施的越国美女身上。实际上,吴国的强大完全得益于吴王阖闾本人和伍子胥、孙武等名贤的辅助,就像后来越国的强大得益于越王勾践和文种、范蠡的辅助一样。
伍子胥,一个楚国贵族,因为仇恨,投奔吴国。他为吴王阖闾选址今天的苏州建立新的国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他用《易经》为新国都设计格局。因为来往的木材过多,堵住了河流,木塞于渎,而有了后来的木渎镇。
齐国的小伙子孙武也来到吴国。他为吴王阖闾写下了《孙子兵法》,并带领吴军四处征战,屡战屡胜。
”我欲因之梦吴越“。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占领了吴地,但某种程度上,也传承了吴地文化。吴越成为一种新的融合。
吴地人的气质真正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因为得益于历史上的几次南迁活动。东晋末年,永嘉之乱,晋室贵族就有90多万人口南迁到吴地。历史上有名的王谢堂前燕,在江南的吴地娇声啼鸣君。北宋末年,宋室皇族更是纷纷难逃,在”留下“驻足。
君家正在吴门住,门泊东吴万里船。从此,吴地,有了”耕读传家“”诗书礼家“的风尚。吴人开始变得灵秀、儒雅,他们的血液里,少了一份远古的强悍,多了许多雅士的风骨。
苏常熟天下足。吴人爱吃甜食,这是一种幸福甜蜜的表达。吴人爱上昆曲,一唱就是六百年。虽然唱的仍是中州音,但那如水一般打磨出来的腔调,已经没有了一丝烟火气。吴人的紫砂壶,也不仅仅是用来喝茶的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吴人干脆就让自己浸染在作为艺术品的园林里面。
如今,在昔日吴国的地盘上,仍遗留着零零星星的吴国印记。苏州有闾门、胥门、馆娃宫;无锡有泰伯庙;常熟有言子墓,常州有淹城遗址;扬州有古邗沟遗址,还有吴县、吴郡、吴门、吴江诸多带”吴“字的地名,都在提醒今天吴地上的人们,与远古吴国的一脉牵连。
吴地人的气质会不会再次发生改变?现在的吴地,因为工商业金融业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这里有了一大批中国最务实、最实际、最富足的人群。不知道今日的吴人,会不会在一片”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夜里,偶尔梦里重新体会一回一边狂奔一边呼啸的快感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