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心理特征,是心理学领域里一个颇有趣味的课题,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课题。性别心理特征,主要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的差异。要理解这种差异,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第一,男性与女性的心理特征并无绝对差异,只有相对差异;第二,性别心理差异只有趋向分析意义,并无个体分析意义,换句话来说,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每一个体(无论男性或女性)的情况。对主持人的性别研究,除了研究差异,也是对这样一群人的趋向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试图搞清楚这样四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性”、“性别”、“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
“性”,是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其内容包括男女在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等方面的差异 。
“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分类之一,显示的是男女在人格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常会把性别作为自我表征的一个突出部分。说到性和性别,不能回避“差异”这个概念。性别差异首先是自然的和生理,而且又是社会的和文化的——女权主义特别强调后者的作用——因此有了“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 (gender)之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性”的基本内涵;而gender这个词,则成为当下性别研究的关键词中之最。
“性别角色”由于性别不同,社会文化对其期待也会不同,因此,出现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显示不同的社会表达,这与生理差异没有必然的联系,是性别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性别”,有研究提出这样的定义:基于自然性别的差异而被社会按不同方式进行构建着(过)的性别。「12」意大利学者劳瑞迪丝在她的名著《社会性别机制》中也有对社会性别的阐述:“社会性别事实上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一个阶级、一个团体、一种类别的关系的再表现。社会性别并非指代一个个人,而是指代一种关系,一种社会关系。”「13」她强调的“社会性别”是一种关系,一种社会关系。由此看来,“社会性别”更注重性别的社会化方面的研究,它关注的是社会性别研究的特质。20世纪7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研究引进了“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其核心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决定着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的社会性别研究,和它的理论一样从一开始即具有了批判性,它研究的是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权力,而对媒介与社会性别的研究,抨击了男权社会的不公,关注的是女性在媒介产品中的形象和地位。一项关于性差异和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证明,性别差异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角色、自我认同、分类范畴有关,社会据此把不同的任务和可能性指派给男人们和女人们造成的结果。从这类研究中我们看到,人们对异性的期望影响巨大——我们期望异性按照某种角色和模式生活,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受这种刻板模式的制约;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两性观念强烈地规范着我们与异性之间直接的人际关系。[14]
承认性别差异,或是从性别差异研究入手,首先在哲学及认识论上,提供一种切入的新视角:“有性的”视角。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确认“性”的存在,认识到人不仅是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是“有性的”——“有性的”是人的基本规定性之一,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有机链条;人正是通过他(她)的性别身份展示他(她)的自然属性和不尽相同的的社会身份,成为个体的(男或女)的人。“有性的” 视角不同于女权主义,它不是一种政治立场;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性”、“性别”或“社会性别”理论,说到底,它是一种世界观,超越任合一种性别立场,是对人类“性”的存在方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