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汝南堂
客家民居以其古老的建筑风格,族人群居的特色和迁徙入籍的历史吸引了不少人。粤东北的河源市所辖各县区,都有为数不少的客家古民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完整保存的己日渐减少。和平县大坝南石坑周屋客家围,中心为一圆形建筑,有别于河源地区众多的四角与八角楼,据说己有近500年历史。前段日子,利用周末,在和平影友带领下,一探这汝南周姓后裔的居所。
据《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大坝南石坑周姓,或许可从这找寻迁徙入籍的脉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