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大理:分成两半的古城
					
											标签:
																				
                            地理地图历史旅游 | 
					分类: 专题特写 | 
http://s10/mw690/56584e29tdd6e187007e9&690
大理古城南门 图/陈平
 
文/成一农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大理并不陌生。且不说苍山(即点苍山)洱海的旖旎风光和蝴蝶泉边的爱情故事,仅仅是金庸的《天龙八部》,就已经让“大理国”成为一个传奇。今天的大理古城就是在大理国国都羊苴咩城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大理城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然而,作为一座被开发了多年的旅游城市,大理还有多少让我们这些“驴友”们期待的故事,还保存有多少值得“步量”的遗迹,都是一个未知数。
 
http://s12/mw690/56584e29tdd6e2ebd517b&690
古城墙外林木掩映的弘圣寺塔 图/陈平
图看大理: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城市
大理城的前身是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羊苴咩城,作为当时的国都,古城的范围要比今天更为广阔,大致相当于今天大理城及其以北和以西地区。据记载,羊苴咩城的整体布局与传统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差异,即整座城市是坐西朝东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与众不同的设计呢?一种说法认为某些民族对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在这些文化中,东方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建筑和城市布局均面朝东方;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地理因素所致,古城位于苍山洱海之间,地势也由西侧的苍山向东侧的洱海向下倾斜,如果采用南北向布局的话,大部分建筑都将是倾斜的,因此整座城市不得不依就地势、面朝东方;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大理一带南来的季风风力强劲,建筑朝东不仅能躲开狂风的侵袭,而且面朝洱海,视野开阔。
 
http://s12/mw690/56584e29tdd6e1f863dbb&690
大理古城示意图 地图/姚维娜 
 
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重建的,今天的大理城是否还保留着历史的特色呢?仅从地图上来看,似乎看不出这座城市的具体朝向,不过仔细分析地图就会发现,城市中一些体量较大的建筑,如人民路与复兴路交叉处西北角的大理文化园,就整体建筑的布局而言,显然是坐西朝东的。当然,要下最后的结论还需要我们去实地考察一番。
大理古城的具体位置并不在苍山洱海以南的大理市,而是在大理镇。从地理上来看,苍山与洱海之间形成了一条南北纵长的平原,大理古城就位于这一平原的最宽处,极为适合建立城市和发展农业。
在地图上很容易找到大理古城明清时期四座城门的位置,东门洱海门(又名通海门)位于洪武路与人民路的交叉口,西门苍山门位于玉洱路与214国道的交汇处,南门承恩门位于一塔路与复兴路的交汇处,北门安远门则位于中和路与复兴路的交汇处。从地图显露的城市整体布局来看,街道横平竖直,显示着这座城市似乎具有典型的中原“血统”。
 
图看大理:
苍山之下的佛塔
《天龙八部》中的大理王爷段智兴出家为僧,终成“南帝”一灯大师,这虽是小说的情节,却也有历史的影子。作为尊崇佛教的国家,大理国22位国王中就有10位出家为僧,因而古城附近留下了大量的佛教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崇圣寺三塔。崇圣寺塔始建于唐末,也就是南诏国时期,最初只有“千寻塔”,后来又修建了南北两侧的两座小塔。崇圣寺虽毁于咸丰同治年间,但三塔却保留了下来,为大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佛光。为了更好地还原寺塔的风貌,如今在苍山之上重建了崇圣寺。
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另有同建于大理国时期的“一塔”——“弘圣寺塔”位于古城西南,四座塔都坐落于苍山之上,这种选址并不是偶然。中国古代很多寺院都喜欢依山而建,如此布局不仅使建筑错落有致,而且视野开阔、藏风聚气。后代木结构的寺院很多都毁于战火、人为破坏等,而砖石结构的佛塔却往往得以保存。
 
http://s5/mw690/56584e29t0a64d516e884&690
在南门城楼最高处向北看,是五华楼和古城内部的风光,左上角可以看到大理崇圣寺三塔图/陈平
步量城市:
从东门到西门——古旧的街道、坐东朝西的布局
我乘坐长途客车从昆明到大理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在古城东门下了车,思量着应当先赶往预定好的位于博爱路上的国际青年旅社,然后再步量城市。
进了古城,也就是来到了人民路的东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实在是没有见过这样的街道。“家家有水,户户有花”果然不是虚言,街道两侧的沟渠中哗哗地流淌着清凉的溪水。在午后柔和的阳光和透彻的空气中,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
沿着人民路西行,街道两侧的店铺不是很多,过了广武路后街道逐渐收窄,两侧的店铺也逐渐密集。与许多城市商业街那种刻意“做旧”的店铺相比,这里的店铺旧得更为传统和自然,配上青石板的路面,确实有种古老的感觉。赶到青年旅社后又收获了意外之喜,这个旅社居然坐落于一座古朴、布满绿色的院落之中,而这座院落及其所在的街道——博爱路又恰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朝向。
步行所经的人民路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当然或是坐南朝北,或是坐北朝南。不过这些建筑体量都不算大,大约是普通的民居或者商铺。而南北走向的博爱路,其路西,坐西朝东的建筑普遍有着较大的体量,如我所入住的青年旅社,还有北侧的大理古榕会馆等,很可能是古代的衙署、寺院或是大户豪宅。简单检索了一下资料,明清时期大理城中的衙署确实都位于城市中地势较高的西侧,而正是这些在城市中居于主导性地位的建筑决定了城市布局的朝向,即坐西朝东,与中原城市迥然不同。
 
http://s9/mw690/56584e29t7c8b03a62ab8&690
大理的“圣光” 图/成一农
步量城市:
从西门到东门——圣光沐浴下的城市
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匆匆洗漱之后,趁着太阳还没有落山,我首先来到西门开始步量城市。西城门并无惊人之处,一眼望去就是一座经过复建的城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古朴,倒是其两侧残留的用石头砌筑的城墙透露出古城的沧桑。
从西门向东门行进,在人民路与博爱路的交汇口,我找到了大理文化园,不过这里似乎成了游乐场,并无太多探索的价值,倒是路口东南角的店铺“天滋雕梅”更加吸引我。商铺内外陈设的各种腌渍水果,让馋嘴的我欲罢不能。
复兴路两侧大多都是一些商业店铺,看上去似乎已被现代的商铺模式“格式化”过,千人一面,没有太大吸引力。不过我仍隐约感到这座城市的街道布局似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沿着复兴路走了一小段,看了看两侧的小巷,突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打开手机,找到存档的城市地图,果真如此!内地的一些古城,尤其是那些最初新建的城市,比如北京,虽然大街往往保持得横平竖直,但原本笔直的小巷会逐渐被建筑侵蚀,变得曲折,而且建城时间越久,这种现象也越明显,而大理古城的小巷大都依然保持着平直。其实道理上也说得通,大理古城虽然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南诏国,但其重建则是在明初,而且从现在保留的建筑布局和街道布局方式来看,这次重建是比较彻底的,大理古城其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因此不仅城市骨架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内部街巷的肌理依然完好。在此又可以联想到一个问题,即这座城市的朝向受到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坐西朝东,而城市布局又是中原风格。大理居然是两种文化交织形成的城市!
沿着人民路继续东行,大约过了与武成路的交叉口,感觉城市的风貌有了些微的变化。与西侧一水的商业色彩很浓的商铺不同,东侧的商铺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更加本土化,街道两侧也出现了一些零星的手推车小吃摊、地摊以及形色安然的本地居民。
很快来到了东门,在黄昏的光晕中,回头西望,一幅奇景出现在眼前。将要落山的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斜射出数缕金色的光线,将古城照耀得金碧辉煌。一瞬间,心中的震撼和感动简直无法言喻。也许是特有的环境使然,这种日光给人的感觉就像“圣光”,而这种“圣光”在大理又随时都可以看到。
返回宾馆的途中,在广武路折向北,绕道护国路,来到了中外驰名的“洋人街”。果然,夜幕之下,这里灯光闪耀,街道两侧是各色的酒吧和咖啡馆,不过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非得到这里喝咖啡呢?也许是我不懂浪漫。
我想,似乎大理城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虽然也存在不少古旧的庭院,但似乎都是为旅游者服务的,古朴却有刻意的味道,姑且可以称之为“外来人的大理”;东侧,虽然冷清许多,但却可以窥见当地人不紧不慢的生活,看到放学的孩子、沿街推车出售小吃的小贩以及在菜摊前唠嗑的大婶、大叔,姑且就将这部分城市称之为“当地人的大理”。
 
http://s16/mw690/56584e29t7c8b03c6463f&690
洱海中的渔船 图/全景
步量城市:
苍山洱海——塔、鱼鹰和美食
回到旅店美美地睡了一觉,懒洋洋地直至第二天中午才继续出发,目的地:苍山与洱海。
出了西门,沿着214国道向北,不远处便是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位于中间的千寻塔是一座四角形的砖构密檐塔,共16层,高达70米,整体结构类似于西安的小雁塔,与两侧小塔之间的距离大约为70米。南北两侧小塔的结构与千寻塔不同,是八角形的砖塔密檐塔,共10层,高40多米。三塔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更平添了一种神圣感,可谓“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
出了三塔,沿着公路往南,走到与一塔路的交汇处,这里应当就是弘圣寺塔的位置所在,但在路边顾盼半天也没有看到塔影,只是在路边发现一条通往山上的小路。抱着侥幸心理,沿着小路前行大约100米,终于在树木掩映中发现了一座孤零零的石塔,上前一看,还真是弘圣寺塔。从石塔东侧残损石门门楣上的“蓖湖小学”字样来看,这一带原先应当是一座学校。在建筑结构上,弘圣寺塔与千寻塔近似,是砖构密檐塔,16层,不过高度只有大约44米。出了弘圣寺,打车前往位于苍山山麓的大理学院,这是一处很少有人知道的观景之地。从这里不仅可以仰视苍山,而且可以俯瞰洱海,而且大理古城也一览无余。观赏着苍山之壮丽,洱海之妖娆,我突然明白了南诏和大理国的国都虽经历多次迁移,但都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原因。显然国都的位置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一是山海之间平原广阔,利于农耕;二是山与海构成了自然的防御屏障;三是苍山之上森林茂密,从山下淙淙流下的18道泉水不仅为大理城带来了丰富的水源,而且也有利于农耕的发展;四是,洱海渔产丰富,同时大面积的水域也调节了周围的湿度和温度。想到这里,突然感觉古代的大理城居民肯定非常会享受生活。
最后一站是前往洱海。我一直幻想着能够在洱海中轻舟荡漾,到了湖边才发现,因处于休渔期,所有渔船都不能出港,出港只能乘坐“官方”的游船。那能有多少趣味?我不甘心,在湖边转悠了半天,居然意外地在一个约一平方公里大的水湾中找到一条渔船。船老大估计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告诉我渔船虽然不能出港,但在这水湾中玩玩还是可以的,而且还可以看他的鱼鹰表演捉鱼。这样倒也不错。
 
http://s15/mw690/56584e29tdd6e28020d5e&690
洱海鱼鹰 图/成一农
http://s7/mw690/56584e29t7c8b040c6556&690
鲜美的木瓜鲫鱼 图/成一农
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船老大带着我,当然还有鱼鹰就出发了。鱼鹰在船老大的吆喝声中,纷纷努力“工作”,表演欲也很强,不多会儿就捉了满盆的鲫鱼。船老大自豪之余透露说这些鱼鹰还曾经在日本获过国际大奖。我终于领教了什么叫名士藏于深山之中,怪不得船夫和鱼鹰们都是一副自信满满、见过大世面的表情。
更大的惊喜是,船老大的厨艺也不错,三下五除二就把今天捕捞的成果烹成了鲜美的木瓜鲫鱼,整条的鱼、大块的土豆配上木瓜和大葱,品相相当粗犷,却是真正的“原生态”。再搭配鱼老大自家推的豆腐,那感觉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美味,可能是很多城市人一辈子都无缘体会的。坐在洱海之滨,吃着美食,看着日落,沐浴在“圣光”之下,我浮想联翩:如果能长住大理,夏天去泸沽湖捧一把清澈的湖水,冬季在洱海边看云卷云舒……我为什么还要回到北京去呢?
 
结语
大理是一座可以分为两半的城市,一半是游客的,一半是本地人的。实际上很多旅游城市都可以这样区分,中心区是外地游客的,四周是本地居民的。作为游客,喜欢城市的哪一半,完全在于自己的心情和目的。坐在洱海边的我,只是希望在旅游开发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古城属于本地人的那一半能更多地保留下来,毕竟旅游的目的之一是去欣赏不同的景色、体会另一种生活,而不仅仅是换一个地方去购物和喝咖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