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辨别真伪古地图(2012年第6期【特写】)
标签:
杂谈 |
http://s12/mw690/56584e29tcee5ebdb36fb&690
火眼金睛,辨别真伪古地图
文、图/成一农
中国的古地图有着特殊的魅力,除了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地理的认识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再加上古地图与某些热点事件频频发生关联,其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逐渐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因此文物市场上古地图的价格一路攀升。同时,目前正在制定的古地图的国家定级标准也标志着这一收藏领域的成熟。
说到文物收藏,就无法回避辨伪的问题。与其他文物一样,作伪和赝品地图屡见不鲜。其实,地图造伪并不是现代的事情,这种情况自古有之。南宋陈元靓所撰《事林广记》收入的《大元混一图》,就近似于一幅伪图。清末,西方殖民者急需关于中国的资料,地图首当其冲,被大量搜集并运往西方,因此很可能在清末也存在地图作伪的情况。到了现代,随着地图收藏热的兴起,伪造的古地图更比比皆是。著名的有近几年轰动一时的《天下全舆总图》,较为常见者有《地图》杂志2011年第一期《终于见到赝品老图了》提到的《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分布全图》等。鉴于此,一些基本的辨别方法对于中国古地图的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技能。http://s6/mw690/56584e29tcee5ed5b8e55&690
四招识别地图年代
要判断地图的真伪,首先要明确地图的年代。对此,李孝聪先生总结出了四种判识的方法,即:其一,利用不同时代中国地方行政建置的变化;其二,利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避讳制度;其三,依靠历史地理学的知识;其四,借助国外图书馆藏品的原始入藏登录时间来推测成图的时间下限,不过这个方法对于普通地图爱好者而言很难用到。
掌握了判断地图年代的方法之后,一些地图的真伪就很容易断定了。
如果熟悉中国地方行政建置变化的话,就能很轻易地看出《天下全舆总图》中的破绽。因为按照绘图者的题记,图中用红框标注的都是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绘制的《天下诸番识贡图》的内容,地图的红框中分别有“湖北”、“湖南”两省地名,但事实上终明一代只有“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时期才将“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因此,即使存在《天下诸番识贡图》,也不可能是明永乐十六年绘制的。
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知识,可以辨识出前面提到的《大元混一图》表现的其实是南宋、金、西夏时期的全国总图。从地域上来看,元代的疆域也远远超过这幅地图所表示的范围。在地图西侧标明的“回鹘界”、“吐蕃界”、“鞑靼界”,显然也是南宋时期的名称和边界,如果是元代的地图当不应如此标识。因此可以认为,该图是元代民间书坊在宋代舆图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起名为《大元混一图》后补入的。根据现存《事林广记》的一个最早版本判断,这幅地图原来的名称应当是《华夷一统图》。
利用中国古代避讳制度的知识,可以通过《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分布全图》中“济宁府”的“宁”字用的是“甯”而不是“寕”识别出这显然是避清朝道光皇帝旻宁的讳,因此虽然地图上标有“乾隆二十五年”字样,但该图最早也是道光以后绘制的,绝不可能是乾隆时期的地图。http://s14/mw690/56584e29tcee5ef91072d&690
地图辨伪进阶
仅仅通过辨别地图的年代,还不能最终判定地图的真伪,因为地图的辨伪,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情况。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中国古代地图上标明绘制时间的极少,有时即使标注了也不一定可靠,《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分布全图》即是一例;其二,很多古地图经过了改绘或者摹绘,导致不同年代的地理要素出现在同一幅地图上,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试图通过地图内容来判断地图的绘制年代,就会非常困难。
如《华夷图》,当前一些学者根据图名、图中文字注记(如“四方蕃夷之地,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以及图中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势,认为这幅地图很有可能来自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但是从图中内容来看,四周的文字注记大部分应当是宋人所写,图中的行政建置都是宋代的,某些河道表述的也是宋代的情况,因此图中所表现的年代并不统一。此外,著名的《禹迹图》也有类似情况。
由于中国古代舆图的这一特点,很多作伪的地图都是在传统舆图基础上通过改绘将地图绘制时间提前,从而达到牟利的目的。前些年还有书商将清嘉庆四年(1799年)翻刻明万历本《广舆图》时增加的章学濂的序撕掉,从而冒充“万历”刻本的情况。因此不能完全通过地图年代来断定地图的真伪,还需要通过其他一些方法。
如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藏的《北京城宫殿之图》,图中一些建筑上附有文字注记,如午门前注有“此丹墀端门至午门直八十丈长,横六十四丈”;在左右腋门后的建筑中分别注有“朝房二十八间”、“朝房二十间”等。从形式上来看,这些注记较为正式,似乎应当是一幅官绘本的地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图上端有一首叙述明代皇帝承袭顺序和在位时间的歌谣,图中奉天殿以及午门之前还绘制有一些类似于戏剧人物的画像;图中还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如将“安定门”写为“东安门”、“海运仓”写为“海云仓”等,这些都带有民间绘制地图的特点。初看这似乎是一幅明代的北京城图,但这只是在理想状态下的判断,因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明末清初的一些书商,将一幅未标注时间的北京城图与一首带有万历年号的歌谣结合在一起,并添加了一些内容后出版,用以冒充万历时期的地图。
再如日本藏的《江西舆地图说》中的《永丰县图》,其图说部分来自明万历《江西舆地图说》所记明代江西广信府永丰县的内容,但地图的内容则无论如何也与图说的记载匹配不上。经过考订,最终确定图中所绘应该是明代江西吉安府的永丰县。这样一来真相就大白了:明代江西的广信府和吉安府都有一个永丰县,明代人应该不会混淆它们;而广信府的永丰县在清代雍正年间已改名为“广丰县”,因此清中前期的人在绘制(或者造伪)时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清末的书商为了牟利,伪造了这一明绘本地图,然后又流传到了日本。
上述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知识和训练。此外,也有一些工具书可以利用。在避讳方面,常用的工具是陈垣的《史讳举例》。历史地理方面,由于现在常见的地图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而且明代地图在市面上都极其罕见,因此大致掌握一些清代的沿革地理就足够了,这方面可以使用的有赵泉澄的《清代地理沿革表》、牛平汉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这些书的部头都比较大,不容易携带。对于大部分地图而言,掌握省、府(直隶州)的沿革变化基本就足够了,读者制作一个简单的省府(直隶州)沿革表即可。当然,还需要翻阅大量的古代地图,熟悉不同时代、不同种类地图的风格和特点。如此,见到伪作时,一下子就会感觉其中的“别扭”之处,不会被其表面现象所蒙蔽。http://s13/mw690/56584e29tcee5f0ac852c&690
从造伪方式看辨伪措施
地图造伪,有不同的方式。有趣的是,越难造伪的地图,就越易辨识;反之,越易造伪的地图,就越难识别。
最容易识别的是伪造地图,也就是根据一些资料凭空绘制的中国古地图。伪造这种地图的难度是非常高的,需要极为全面的历史和历史地理知识,因此很难做得十分完善。如《天下全舆总图》,图中绝大部分的文字注记都存在史实问题。此外,该图的制图方式也不属于明代中前期。这种类型的伪造和赝品地图,对于稍有历史常识和掌握中国地图史的人来说,非常容易识别。
最为常见的是在某些古地图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将其绘制时间提早的地图,比如前面提到的《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分布全图》、《广舆图》等。这类造假大致只能对图幅以外的文字注记进行掩饰、修订。如果要对图中内容进行全面的修订,不仅需要全面的知识,而且技术难度也很高,难以达到十全十美,不漏任何马脚。不过要识别这类地图,则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和沿革地理的知识。
最为少见,但辨伪难度最大的就是有着良好做旧技术的古地图的复制品。从造假者的角度考虑,复制清代光绪之前、尤其是嘉庆之前的地图,固然价格可以卖得很高,但由于这类地图存世极少,一旦面世,必然吸引眼球,如果复制数量太多,很快就会被识破,而复制太少的话,成本上则不划算,因此,可以推测嘉庆之前的地图应当不是造假者关注的焦点。可以猜测,今后市面上大量出现的作伪和赝品地图应当是清代末期的地图,对于这点,正如《终于见到赝品老图了》一文所说,如果市面上同一种地图突然出现大量的话,还是不要购买为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