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永不厌倦的派对

标签:
奥运会伦敦地理历史旅游人文文化地图 |
分类: 专题特写 |
http://s11/middle/56584e29tc71f8c594fea&690
伦敦,永不厌倦的派对
文/左弦
“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 18世纪英国文坛大师萨缪尔·约翰逊曾经这样感慨。的确,在作家的眼中,城市是一本饶有兴味的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道路是句,一片片街区是章节,一座座公园是插画……即使不被喜爱,这本书至少也很耐读,就像拜伦虽然偏激地声称伦敦是“一个该受到诅咒的地方”,却也不得不承认伦敦“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趣的地方”。而这个有趣的地方在2012年更是盛事云集,比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但对于远在他国的普罗大众而言,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的举行才是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激情的狂欢派对。
沧海横流之英雄本色
http://s2/middle/56584e29tc71f8d4d95d1&690
这已经是伦敦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了。
第一次,是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其实原定的会址是罗马,可世事难料,1906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灾后的意大利需要资金重建,罗马财政困难,宣布放弃主办权,国际奥委会只好求助于伦敦。临危受命的伦敦仅用两年时间建设场馆、筹备奥运,便一举获得成功。
第二次,是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当时,纳粹举办的柏林奥运会阴影未散,二战的创伤尚未平复,冷战的帷幕已然拉开,世界遍布动荡与冲突,各国忙于恢复重建,无暇顾及他事。第14届奥运会的申办城市仅仅只有伦敦一家,于是,历史再次将伦敦推向了“救世主”的地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虽然资金短缺,但伦敦因陋就简,不负重望,举办了一届节俭但隆重的盛会。当时运动员入住的是以前的军队医院、战俘营、学生公寓以及在里士满公园(Richmond Park)临时搭建的帐篷,肉、蛋、奶、糖等必需品都是限量供应。参赛运动员享受的“A”级供应相当于重体力劳动者,比如矿工、码头工人的待遇。这样艰苦的条件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当然,当年许多参赛国也充分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比如阿根廷自带了100吨肉,而美国则每天都从洛杉矶空运来大批的面粉和大米。
命运似乎总爱和伦敦开玩笑,2012年的奥运会,“非正常”因素再度频频干扰。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伦敦奥运会的筹备从一开始就充满质疑和变数。让人烦心的欧洲债务危机迟迟不去,去年夏天突然爆发的伦敦骚乱更是雪上加霜,而奥运会近100亿英镑的总投入比当初的预算增加了大约4倍,资金不足的窘境令伦敦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于是,伦敦人在摩拳擦掌地等待这一盛会到来的同时,亦在冷静地思索得失。在这个意见多元的社会里,有人冷眼相看,有人翘首以盼。奥运会是否能够提振英国经济,振奋民心,提升伦敦国际形象,尚需假以时日,以观后效,但奥运场馆的规划与修建为破败的伦敦东区带来的发展、投资和重生,对伦敦城市品质的改变和完善,却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贫民窟变脸百万富翁
http://s3/middle/56584e29tc71fad9d04c2&690
伦敦奥运在规划之初,就已经选定了东区,在官方看来,在伦敦这种历史名城很难找到大规模修建奥运场地的地方,所以不如注入重建概念,选择最差的地区,反而更好。
东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这就不得不梳理一番伦敦的城市格局了。
事实上,伦敦有大伦敦(Greater London city)和伦敦城(City of London)之说。作一个差强人意的比喻,大伦敦就仿佛是包括14区2县的北京市,伦敦城则类似于原明清城墙之内的北京中心城区。罗马人于公元1世纪征服不列颠后,在泰晤士河北岸建立要塞,围以城墙,这便是最初的伦敦城。从此,以其为中心,伦敦不断向外发展。公元11世纪时,随着新宫殿和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修建,政府和王室的活动中心逐渐向西转移,而伦敦城则成为了金融和商业中心,因此伦敦城现在又被称为“金融城”。至于今天我们常听到的西区、东区这样的名词,其实都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性概念,要想在地图上为它们划出一个明显的界限绝非易事。
伦敦东区(East End of London)位于伦敦城的东部,泰晤士河北岸,地域面积远比伦敦西区或伦敦城要大得多。然而无论是怀特查珀尔(Whitechapel)喧闹的南亚裔移民露天市集,还是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纵横交错的运河旧工业区,或是瓦平(Wapping)废弃的港区码头河岸,与典雅优美的西区、现代繁华的小伦敦城截然相反,这里聚集了大量贫民与外来移民,街道狭窄,房屋陈旧稠密,生活环境极度拥挤,在历史上就被看成是贫民区。19世纪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就是在这里流浪并陷入了贼窝,大侦探福尔摩斯为探案曾在这里的鸦片烟馆卧过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飞机又将此地轰炸为一片废墟。虽然近些年来,一批年轻的新锐设计师和艺术家把工作室搬到东区的霍克斯顿(Hoxton)一带,为这里增加了些新的生机,但是伦敦东区和西区仍是天上人间之别。所以,虽然金融城明明离东区更近,但是金融城80%以上的精英宁可舍近求远,也要选择到西区或者北部居住。
http://s5/middle/56584e29tc71fc7b88624&690
东区人的苦,东区人自己最清楚。贝克汉姆就出生在伦敦东区,于是,出身西区、家境良好的维多利亚一直看不上“老土”丈夫的品位,被老婆精心调教成时尚潮人的贝克汉姆真是有苦说不出。发型大师维达·沙宣则对自己的过去毫无怀旧之情,很不愿回忆小时候住在伦敦东区的往事:“四户人家合用一个厕所,这个厕所还在露天走道的那一头。想想每到一月份,那地方会有多吸引人吧——每次用马桶,你都恨不得有个人在你之前先把马桶圈坐热了。” 不过,否极泰来,东区也成了伦敦当年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王牌之一,他们在申奥陈述中的最动人之处,就是强调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而之所以选择经济落后、失业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伦敦东区,正是要通过奥运的举办实现对贫民社区的重建,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了体现这一主题,伦敦奥申委还特意将30个十几岁的孩子带到陈述现场现身说法,而他们都来自东区。
借着奥运,一把伸向伦敦东区的整形手术刀,正在飞快地重整曾经破碎的容颜。奥林匹克公园就建在东区斯特拉特福德2.5平方公里的垃圾填埋场和废弃工厂上,这块土地上原有的200多栋建筑都被拆除一清,连受污染的泥土都通过巨型土壤“洗衣机”和生物降解法等创新技术“清洗一新”并重新使用。为了实现重建复兴一个新的城区的庞大规划,让当地居民可以持续受益,新建的场馆都配备有奥运会后的长期使用计划。比如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奥林匹克公园将改造成一个欧洲最大的公园,奥运村将会成为一个楼盘,而斯特拉福德城将作为未来伦敦东区的大型居住城区,于2015年至2016年建成。如今,异常庄重的成片新建城区在伦敦东区低矮的平顶砖房面前,显得鹤立鸡群。如果不了解这里的历史,谁能想到,这片拥有雄伟场馆、纵横道路、小桥流水,将公园、绿地、住宅、社区、配套商业设施交融在一起的区域,原本竟是伦敦的不毛之地!
伦敦人等待着富裕东区的出现,奥运圈邻近区域已然直接受益,与东区“大变脸”紧密相连的是房价的高涨;伦敦人等待着国际东区的出现,斯特拉福德国际火车站将成为伦敦东部交通枢纽,经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欧洲之星特快列车又多了一个站点,无数欧洲人将会涌到东区;伦敦人等待着梦幻东区的出现,就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丹尼·保尔曾经导演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样,东区,正在向全世界亮出一个从贫民窟走向百万富翁的华丽转身。而伦敦,借由与奥运的第三次相遇,亦正倾情将这场绝世派对演绎到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