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友(一)

(2009-05-25 15:2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命片段

人到中年,发现生命之中遇到的道友,非常的少。以前在老家有一个,姓张,比我大十岁左右,博学多才,当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学,还有人格魅力。以前经常会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每次听他说话,都是一种享受。他的阅读能力很强,砖头厚一本书,一般四到五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不管这书是多么深奥,当然主要是文化类的,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历史、传记、军事、宗教等等,不管多厚的书,到他手里很快就能读完,他读一本书很少需要超过一天的。最神奇的是他过目不忘,看完一本书,不仅能够讲出来,而且能够指出书中的问题,以级他的不同观点。而且他总是比作者高明,至少我见到的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他读过多少书,但应该达到“读书破万卷”了吧,而且人家读了能记住。

 

记得有一次,文联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传记,是中共党史上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书很厚,出版后文联召开了一次作品研讨会。开会前几天,邀请了一些文化圈的名人参加,并把那本书发给了每一个参会者。到开会那天,我负责会议记录,会上那些文化名人都在发言,我听了觉得都是泛泛而谈,既空洞又老套,就是吹捧几句,我判断他们连书都没看,或者只是简单翻了一下。因为我也没看(汗)……一个正面人物的传记,无非就是高、大、全而已,实在无法吸引我,虽然作者跟我关系不错。

 

后来就轮到张发言了。那时候我叫他师傅。人家都叫他张老师。我说要做他徒弟,他也没怎么反对。事实上我是很尊敬他的。不过也没给他什么好处。他的发言当场语惊四座,不光看出他读完了那本比砖头还后的书,而且对里面的脉络情节了如指掌,并当场指出书中出现的几个漏洞和硬伤,有些内容如果不是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普通的文人根本看不出来的。因为那个作者本身也很有实力,出过不少书的。

 

最绝的是,作者在书中写到一个细节,书中的人物下了一盘棋,作者用到了古人才用的“手谈”一词,但书中人物下的是象棋,而我师傅指出,古人用的手谈,指的是下回棋。可见他读书时的心是多么的细,目光是多么敏锐。而那本书其实就是一个为了评“五个一工程”的命题之作,研讨会也是一种为了配合政治需要而搞的应景活动。所以与会者都没怎么当回事,但是,我师傅却没有敷衍了事。不仅如此,他做学问历来就是这个习惯,这是我长期观察的结果。

 

记得有一次,听他到一所学校去讲创作课,虽然下面坐的是一群职高生,但他的演讲,很新颖,很生动,也很深刻,连我这个职业文学编辑都被他深深吸引,事实上听过他讲文学课,后来其它学校找我去讲课我就不敢去了。

 

离开家乡后,基本上跟以前圈子里的朋友都中断了联系。开头一段时间,还偶尔跟我师傅打打电话,发发短信,遇到问题还向他请教一下,后来联系也慢慢少了。去年春节回家过年,听说他当上局长了。不过根据我的评估,他的水平当个中等城市的市长足足有余,当局长是屈才了。可能是体制的原因,也可能是他太有书卷气了。我没再去找他,一是怕他当了官,可能已经改变了。另外也是有点惭愧,出来这么多年,虽然见的世面多了些,但学问方面几乎没什么进步。

 

如果把“道友”理解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我心目中,这位张师傅是我的道友,实际上是老师,好像以前他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真正的知己用不着经常见面,但会时常想起,那句话怎么说的忘了,要是被他知道肯定骂我猪脑子。呵呵。

 

我经常会想起他,虽然至少已经六年没见过他了。如果以后有缘的话,我想我还会见到他的,还会听到他的高谈阔论,我想,不管那时候我变得多么的老,在他面前,还会保留一份学生般的虔诚和敬畏。文化和人格的力量,真的是深不可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道友(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