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 “硬着陆”
(2011-07-14 08:58: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产业技术 |
张沈伟 技术产业组研究员
最近,中国汽车行业增速突然下滑,似乎呈现硬着陆的态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汽车行业的政策导向由前两年的促消费、保增长,转向促进产业升级。另外,能源价格上涨、货币政策收紧以及产业链上游遭遇日本地震等因素相互叠加也加剧了行业增长的放缓程度。汽车行业的大起大落提醒政府和企业要注意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政策调整对于行业的影响,避免人为放大行业的周期波动。
汽车行业硬着陆
从月度数据来看,汽车销量的同比增速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持续降低。从具体车型来看,总体增长都大幅放缓,但商用车放缓的幅度更为显著。
政策变化是汽车行业增长放缓的首要原因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促消费”、“保增长”政策直接导致了汽车行业前两年的高增长。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较大的周期性,2008年,汽车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较大,产量增速从07年的22%下滑至5.3%。
为了拉动消费维护经济增长,中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多项消费刺激政策。2009年,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税率由10%减为5%,2010年为7.5%。具有农村户口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产品时,将获得车价10%的政府补贴。报废旧汽车并购买新车,最高可享受1.8万元的政府补贴。
2011年以来,政策导向转变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前促销费的补贴政策逐渐退出。2011年小排量汽车车辆购置税税率已经恢复为10%,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两项政策也从2011年开始正式取消。2011年4月,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销量环比下降16.69%,同比增长仅为5.30%。据估计,以往能同时享受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的消费者现在最多将需要多付出2.3万元。
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补贴也将因为补贴资金的耗尽而结束。该政策旨在推进节能减排,对排量1.6L及以下并且油耗水平能够达到节能标准的节能汽车提供120亿元补贴,预计共补贴400万辆汽车。但截至2011年1月,补贴资金已经用掉50%以上,预计2011年6月将全部用完。
另外,由于预期补贴政策即将结束,不少消费者抢在2010年底之前购车,这提前透支了2011年汽车的销量。2010年北京新车销量达89.1万辆,而其中12月单月销量就达到14.2万辆,占全年的16%。
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城市汽车拥有量激增带来的拥堵、污染等问题出台了限制性政策。2010年12月,北京市公布《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2011年北京将只有24万辆新车能够上牌,而2010年新车销量为89.1万辆。2010年北京新车销量占全国销量的4.95%,北京汽车销量的大幅降低对全国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为了促进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从2011年4月起,北京还提高了城区的停车费,最高达每小时15元。据估计,未来深圳、广州等城市也可能会采取限购政策。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汽车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国际经济的复苏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已经连续上调油价,消费者的开车成本明显提高。
为了应对国内通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0月以来已经4次加息,消费者信贷买车成本明显提高。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造成占中国汽车市场较大比重的日系品牌汽车的供应链发生中断,从而拉低了汽车市场的总体表现。从总体市场份额情况来看,日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比重有明显的下滑。
结论和启示
对政府而言,为了避免行业出现大起大落,有必要加强对政策影响的预判。政策的变化对于产业具有导向作用,多项政策的叠加更加大了政策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对政策的调整进行适当的分散化。
扶持政策需要合理选择扶持的对象并制定相关标准,避免政策的负面影响。对小排量汽车的扶持主要是为了节能,但是此类汽车拥有量的快速上升又使整体的能源消耗大幅提升,还造成交通拥堵等问题。
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会呈现周期性,刺激政策的调整可能产生放大行业周期波动性的作用。在发生放缓后行业自身存在恢复动力,在高速增长后行业自身也存在放缓的压力,分别在此时实施和退出刺激政策,可能反而加大波动。
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内的企业,需要加强对政策调整的预见性,在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规律、自身能力、未来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利用政策机遇。受政策刺激作用最大的产品在政策退出后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因此企业需要审慎考虑行业的总体供应情况,提前逐步减少对此类产品的依赖,分散风险。
发展海外市场也是对冲国内政策波动风险的一个选择,2011年1-4 月,中国累计出口汽车22.5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6.72%。企业应该认识到政策导向与产业长期发展趋势之间可能并不一致,而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定位又会使企业战略与行业总体趋势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