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危险:地方债务大于房地产崩溃
(2010-09-30 13:47:57)
标签:
房产宋体地方政府中国银行业中长期贷款杂谈 |
分类: 宏观经济 |
文/Macro
2009 年在全球金融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整体上保持了较好态势。但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信贷规模超常增长,2009年信贷投放量达到9.59万亿元,使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考验。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出现了强劲的上扬,价格进一步脱离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泡沫严重。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来自银行信贷资金,且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单一,高度依赖房地产贷款,这样随着中国下一步经济结构的调整、资产价格的正确引导、房价的逐步回落等,都将加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作为09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达到7.2万亿元,并随着今后两年后续贷款到位有可能达到10万亿元。而大多数融资平台本身并不具备还款付息的能力,且其自身的还款意愿也比较弱。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银行并不能真正掌握偿债主体总体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加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体债务水平过高,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隐性风险。
造成目前这种银行风险高企的局面是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特性是分不开的。首先是中国金融体系长期附属于政府财政,独立的金融体系发展较晚,改革尚未完善,这就造成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处于中央、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这样在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顾成本追求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各地分行领导人受各种非经济目标影响,向一些不具有贷款资质的企业发放贷款,导致银行呆坏账大量积累。
政府对四大国有银行注资,剥离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盈利大增,但治理结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由于国有控股,政府常常为了实现一些非经济目标对银行施加影响,扭曲银行的经营目标。另外由于国有银行规模巨大,“大不能倒”的压力使得政府对国有银行承担了无限担保责任,且产生了“利润归银行,损失国家承担”的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产生了高风险激励。这些都催生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目前这轮房地产市场调整,在幅度较为温和的情况下(房价下跌不超过30%),不会由于相关贷款不良化影响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即使房地产市场发生大幅度的调整,由于会导致银行坏账风险的房地产所涉及贷款总量规模有限,加之中国没有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把房贷风险高杠杆化,因此房价的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
相对于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无论是涉及贷款总量,还是因为其自身信息不透明造成逼债比率高,还款能力有限,以及担保方还款意愿低等,都给银行系统带来的风险更大,也更有可能爆发。一旦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问题集中暴发,造成的呆坏账水平将达到银行无法承受的地步,届时只能由政府为其承担。
而这种当银行呆坏账风险高企,虽然有政府动用财政手段拯救银行系统作保障,不会爆发银行危机,但是依然会对经济以及社会安全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政府对银行的救助直接注资无论是动用财政预算收入、发行特别国债或动用国家外汇储备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都会必然加剧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势必影响到包括中小企业贷款、以及财政对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扶持,同时也会起到阻碍金融改革、税收制度改革、以及房地产调控力度的作用。同时政府对银行救助的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居民的通胀预期,而其地方政府债务的高企业将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整面临的两难困境,即一方面宽松信贷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恶化也迫使政府不得不对去年的过度宽松进行修正;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但尚不稳固,高层维持刺激政策的考虑依然存在,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必然导致外资的大量流出,这样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会通过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危及金融系统的安全,这样就使得美联储对美元利率和汇率政策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加息的可能。正是自身金融体系的脆弱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近期政策走向来看,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和实施财政紧缩政策无疑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高企的局面,要坚决减少地方债快速积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接过政府主导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在汇率政策严重制约国内货币政策的实施的情况下,改变人民币与美圆绑定的机制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
2009 年在全球金融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整体上保持了较好态势。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保持不良资产余额、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虽然随着信贷规模的迅猛扩大,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各行积极补充资本,风险拨备率有很大幅度的提升。。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2009年年底前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截至2009 年末,国内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5.02%,比年初上升38.7个百分点。尽管息差水平在2009 年进一步收窄,使银行的盈利增速有所下降,但以量补价使银行的盈利状况仍保持了较好水平。
新增贷款结构使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政府投资拉动使银行信贷规模超常增长,2009年9.59万亿元的信贷大投放,创了历史新高。一些银行、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盲目地抢占贷款规模,贷款上审贷不严,粗放经营,埋下隐患。新增贷款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虽然短期内流动性仍较为充裕,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在财务上的表现还需要今后一段时间后才能检验,金融风险可能被延后。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7.1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5%,比上年末加快23.4个百分点。
贷款主体的“政府化”、信贷大客户及贷款行业的过度集中。在2009 年的信贷扩张中,绝大部分银行贷款都投放到了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所谓的“铁公基”项目中。2009年,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投向基础设施行业[ 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分别为2.5万亿元、5,764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和30.7% 。在贷款资金向市政建设、公共事业项目集中的同时,贷款主体自2009年以来还向国有大型客户集中,信贷集中性风险不可避免。尽管国家一再强调向中小客户信贷倾斜,但出于对规模、成本和资产质量的的考虑,大部分商业银行仍把信贷资金向大客户集中。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www.serichina.org)

加载中…